好睡眠就像是健康的 “指示灯”,能反映身体状况,也是情绪的 “安抚剂”,让我们心情平稳。中国睡眠研究会给出的数据显示,咱们国家有超过 3 亿人都有睡眠方面的困扰。像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这些问题,可把大家的生活质量给拉低了不少。 误区一:熬夜后补觉就能万事大吉 好多爱熬夜的人都是 “晚上精神得很,白天起都起不来”。但他们不知道,睡眠不足和睡回笼觉都对健康有不好的影响。 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可不只是第二天没精神那么简单。它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变差、免疫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甚至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虽说补觉能让人不那么累了,可长期熬夜会把人体的生物钟搞乱,免疫力降低,还会出现代谢方面的毛病。补觉根本没办法完全修复熬夜给大脑和身体造成的伤害。 周末随便补觉也不提倡。周末补觉可能会打乱生物钟,出现 “社交时差”,结果周一的时候更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比补觉重要得多。 误区二:打鼾说明睡得香 很多人都觉得打鼾是睡得沉的表现,其实不是这样。打鼾有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症状,这是一种挺严重的睡眠障碍,会让人在夜里缺氧、频繁醒来,白天还犯困。要是一直不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患病风险都会增加。 专家提醒大家:耳鼻喉科的疾病和睡眠障碍关系特别大,比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鼻炎鼻窦炎、耳鸣、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等等。要是你或者家里人有打鼾、夜里呼吸暂停、白天嗜睡这些症状,最好早点去耳鼻喉科看看,做个详细检查然后进行治疗。通过科学的干预,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让整体健康状况变好。 误区三:睡觉时间越长越好 实际上,每个人对睡眠时长的需求差别很大。有的人一晚上睡 6 到 7 个小时就活力满满了,可有的人却需要 9 到 10 个小时。年龄、基因、生活方式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睡眠需求。比如说青少年还在长身体,一般需要 9 到 11 个小时的睡眠,才能满足身体和大脑发育的需要;成年人保证 7 到 9 个小时睡眠就行。判断睡眠够不够,关键是看醒来之后是不是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而不是只看睡了多长时间。 睡太多可能会让人头晕、没力气,甚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白天要是想小睡一会儿,建议控制在 20 到 30 分钟以内。 误区四:睡前做些事就能睡好觉 睡前运动能睡得香? 适当运动确实对改善睡眠有帮助,但是在睡前两小时内做剧烈运动,会让身体太兴奋,反而不好入睡。最好把运动时间安排在白天或者傍晚。还有不少人习惯睡前喝点酒来助眠,这也不推荐。酒精可能会让人更快睡着,但是它会干扰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导致睡眠质量变差。要是长期靠酒精助眠,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 另外,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也会影响睡眠。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乱生物钟,让人很难入睡。而且手机上的内容可能会让人情绪起伏,进一步影响睡眠。 误区五:安眠药是解决失眠的最好办法 安眠药只能短时间缓解失眠,长期吃可能会产生依赖,还有副作用。治疗失眠建议先试试不用药的方法,先从改变睡眠习惯、调整生活方式开始,要是有必要,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