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健康讲座 查看内容

春季 “春捂” 与心血管病防护及穿衣指南

2025-3-16 11:47|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130| 评论: 0

春天来了,天气慢慢暖和起来,可早晚还是挺凉的,白天和晚上温差不小。好多地方还可能碰上 “倒春寒”,这时候,心血管出问题的风险就变高啦。老话说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医学研究也发现,春天,特别是 3 到 5 月,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这些病特别容易找上门。​

为啥要 “春捂” 呢?天儿一冷,咱们身体的外周血管就会收缩,这样能少散点热,可这么一来,血压就升高了,心脏负担也加重了。而且冷天还可能让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春天温度忽高忽低,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让血管痉挛,血压大幅波动,心绞痛、急性心梗还有脑卒中的风险就跟着增加了。另外,春天呼吸道感染的病也多,心血管病患者要是得了,炎症反应会让心脏负担更重,甚至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像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还有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人,他们血管弹性不太好,又有基础病,对温度变化不太能扛得住,所以更得好好 “春捂”。​

心血管病患者,最好 “捂” 到清明前后。王佐岩医生建议,“春捂” 得持续到气温稳稳在 15℃以上,而且昼夜温差小于 8℃的时候,最好看着气温一直 “捂” 到清明前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这点。“春捂” 可不是瞎穿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别一下子就把衣服脱了,得根据气温慢慢调整,给身体点时间适应温度变化。要是太早脱掉冬衣,身体一着凉,抵抗力可能就受影响了。

春捂有几个地方要重点保护,像头部、颈部、腹部还有下肢。脑袋散热能占全身的 30%,戴个薄帽子就能少散点热;脖子要是受凉,容易诱发颈动脉痉挛,要是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脖子一凉,可能就会脑缺血;肚子保暖能让内脏血流稳定,保护好胃、脾、肠子;下肢循环不太好的患者,比如说糖尿病患者,得穿厚袜子或者戴护膝,要是不注意脚保暖,末梢神经病变可能会更严重。​

不同温度、场景下,怎么穿衣服也有讲究。“春捂” 只要自己感觉暖和,不出汗就行。早春有个实用的穿衣法,叫 “洋葱式” 层叠穿搭。最里面一层选柔软、透气还吸汗的棉质或者保暖内衣;中间穿毛衣、卫衣这些;最外面穿轻薄的夹克、风衣或者马甲,这样方便根据温度穿脱。也可以照着 “三层穿衣法则” 来,就是内层能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穿衣服还得考虑气温、湿度、风力,还有个人体质和活动量这些因素。不同温度下,穿衣建议是这样的:​

气温低于 5℃的时候,得加强保暖,穿棉衣、羽绒服,里面配上保暖内衣、秋衣秋裤、毛衣,再准备些方便穿脱的衣服。​

5℃到 15℃的时候,穿秋衣秋裤、毛衣,外面搭配风衣或者夹克,早晚可以加个偏厚的马甲或者薄型羽绒马甲、轻薄羽绒外套,中午热了就可以减成长袖 T 恤加薄款外套,裤子选牛仔裤或者休闲裤就行。​

15℃到 20℃的时候,穿短袖或者长袖 T 恤,搭个薄款开衫、卫衣或者单层衬衫,下身穿单裤或者裙子,早晚别忘了带件薄外套。​

20℃以上,就可以直接穿夏天的衣服了,太阳大的时候要注意防晒,能搭个薄款防晒衣或者罩衫,天气又湿又热,就选能吸湿排汗材质的衣服。​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4-30 17:46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