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 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及内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CT呈等或 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 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2.鞍上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视盘 萎缩而无内分泌功能改变及下视丘损害症状。肿瘤一般源于鞍结节、鞍隔或鞍旁。冠状位扫描肿瘤不源于鞍内,蝶鞍不扩大;CT示脑膜瘤伴有骨质增生,钙化略 多,囊变少。MRI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可见正常垂体。CT及MRI强化程度高。CAG眼动脉供血,有肿瘤血管。 3. 颅咽管瘤:发病年龄较轻,常有尿崩、身体发育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内分泌改变,可发生在鞍上或鞍内。CT示病灶大部分为低密度区,与脑脊液相仿或略高,提示 囊变,囊壁相对较薄,伴有或不伴实质部分,半数以上可见钙化,囊壁钙化呈蛋壳状,实质部分为块状或点状,增强后未钙化部分及实质部分可增强。MRI示囊变 部分T1为高信号或含高低信号,而垂体瘤囊变为低信号。 4.异位松果体瘤(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及长期唯一症 状,蝶鞍形态大多正常。CT示鞍区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内有散在钙化点,增强后均匀强化。MRI T1等或稍低信号,T2高信号。有时在术前与垂体瘤很难鉴别。(见三脑室后肿瘤鉴别诊断) 5.星形细胞瘤:多源于视交叉、垂体柄或第三脑室前部,冠状位可见其来源于鞍上,CT示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略低密度为主,间有等密度区,可伴有少许点状钙化,增强后强化程度低于垂体瘤。 6.表皮样囊肿(胆脂瘤):位于鞍上或鞍旁,CT示水样密度,CT值可低至-20Hu以下。囊壁可钙化。MRI T1低信号,T2高信号,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脑脊液,增强后肿瘤内容物和包膜均不强化。 7.蛛网膜囊肿:先天性多见,位于鞍上或鞍旁,CT密度、MRI信号均与脑脊液相似,囊壁如能显示,也极薄且不强化,邻近脑组织有受压表现,局部颅骨变薄、膨隆。 8.动脉瘤:CT见鞍上或鞍旁边缘清楚的圆形稍高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均一强化。MRI有流空现象,伴血栓形成和瘤腔内有涡流存在时信号强度复杂。如疑有动脉瘤,应行DSA检查以定性。 幕下小脑半球及蚓部肿瘤鉴别: 1. 髓母细胞瘤:常见于儿童,好发与蚓部,常侵入或累及四脑室。CT病灶多为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成均匀一致增强。MRI T1和T2分别示低、等或高信号,少见钙化、出血、囊变和坏死。T2相信号强度及增强后强度不及血管母细胞瘤。沿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是髓母细胞瘤的特征, 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半球,若发生在小脑蚓部,则难以与髓母鉴别。 2.血管母细胞瘤:囊结节型囊腔大结节小,增强后可见结节增强。实质型肿瘤T2信号明显升高,增强后显著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伴发视网膜血管瘤或胰、肾等部位病变,有利于诊断。 3.室管膜瘤:源于四脑室的室管膜瘤侵及小脑半球、蚓部,与小脑星形细胞瘤相鉴别,前者囊变率低,常呈分叶状及斑点状细小钙化。 4.囊性胶质瘤:囊壁有不规则强化,壁结节多较大而强化不及血管母细胞瘤明显,不伴有异常血管流空影。 5.脑脓肿:有感染史,脓肿壁有环形强化,且厚薄一致,无壁结节。脓肿周围水肿明显。(参见幕上肿瘤鉴别诊断7) 6.出血:多发生在中老年,CT出血呈局限性高密度,无增强效应。星胶伴出血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血肿周围出现增强现象。 7.转移瘤:见幕上肿瘤鉴别诊断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