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能力和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以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治疗临床上效果很好。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生育期妇女常见的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属妇科疑难病之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治疗方法一 【方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方剂二。 【组成】云茯苓12克 桂枝4.5克 桃仁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皂角刺20克 鬼箭羽20克 石见穿15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活血化瘀退热。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经前发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治疗方法二 【方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方剂一。 【组成】柴胡10克 花粉15克 当归9克 炮山甲15克 桃仁(打)15克 川红花6克 大黄(酒洗,后下)9克 甘草3克 台乌15克 琥珀末(冲)1.5克 黄糖(自加)适量。 【用法】自加鸡蛋1只,与药同煎,清水3碗煎至1碗(鸡蛋去壳)后纳黄糖,空腹服药。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养阴除痛。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病痛。 【加减】经痛剧烈,经中夹血块者,酌加延胡15克,九香虫12克,以理气化瘀除痛;肿块大者,酌加山楂、三棱各12克,丹参15克,以破瘀消症;高热,经红稠者,酌加银花藤,或大黄加量或加黄岑12克;低热者加丹皮、毛冬青各15克,以清热凉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者,加北芪15克,以补气摄血,配合当归,养血不留瘀;口渴心烦,舌上少苔者,酌加太子参、淮山药、麦冬各15克,养阴生津;里急不甚,大便无异常,可去大黄。 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共分四型: (1)肝郁气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月经血量或多或少,血色红暗有块,胀甚于疼痛,时痛时止,心烦意乱,口渴,夜寐不安,舌质暗红。 (2)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腹痛,疼甚于胀,小腹胀痛,拒按,血量少,经血不畅,血多痛轻,有血块,舌质黑暗。 (3)寒凝血瘀型:经前经期,小腹冷痛,绞痛,喜温不喜按,得热疼减,经期便溏,形寒肢冷,痛甚呕瑟,重者面色苍白,汗出四肢厥逆,常有明显冷饮及受寒史,舌质暗。 (4)气血亏虚型:经期小腹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痛而兼坠,喜按,按之痛减,伴全身乏力,心跳气短,少气懒言,面色恍白,食欲不振,经色淡质稀,舌质淡苔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