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糖尿病 并发症 查看内容

糖尿病足创面处理

2018-8-11 18:29| 发布者: 安康养生视频| 查看: 261| 评论: 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一、糖尿病足的分类与分级:

(一)按病因分类:1.神经性:周围神经病变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环良好,这类足通常是麻木的、干燥的、痛觉不明显,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并有神经病变的足可有两种后果,一是形成神经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足底,这与足底压力的异常有关;二是形成神经性关节病,主要形成Charcot关节。2.缺血性:下肢血管缺血病变造成肢端坏疽。3.混合性(神经一缺血性):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类患者的足通常发凉,可伴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足部有溃疡或坏疽形成。

(二)按临床病变程度分类分级:

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分级的方法,在临床上对于伤口病情的判断、预后的分析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湿性坏疽:临床所见糖尿病足多为此种类型,约占糖尿病足的3/4.,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损伤、感染化脓,局部常有红、肿、热功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全身不适、毒血症或败血症等临床表现,痛觉常减退或消失。

(1)湿性坏疽前期(高危足):常见肢端供血正常或不足,局部浮肿,皮肤颜色紫绀,感觉麻木、迟钝或丧失,部分患者有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常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

(2)湿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水疱、血疱、烫伤或冻伤、鸡眼或胼胝等引起的皮肤浅表损伤或溃疡,分泌物较少。病灶多发生在足底、足背等部位。

(3)轻度湿性坏疽:感染已波及皮下肌肉组织,或已经形成轻度的蜂窝织炎。感染可沿肌间隙蔓延扩大,形成窦道,脓性分泌物增多。

(4)中度湿性坏疽:深部感染进一步加重,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肌肉、肌腱、韧带破坏严重,足部功能障碍,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

(5)重度湿性坏疽:深部感染蔓延扩大,骨与关节破坏,可形成假关节。

(6)极重度湿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化脓、坏死,并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2.干性坏疽:近年来临床所见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日渐增多.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肢端动脉硬化、狭窄、管腔闭塞或动脉栓塞,导致阻塞动脉供血的远端肢体相应区域发生缺血、坏死,出现干性坏疽,其坏疽的程度与血管阻塞的部位和程度有关。较小动脉阻塞则坏疽面积较小,常形成灶性干性坏死,较大动脉阻塞则坏疽面积较大,甚至整个肢端完全坏死。

(1)干性坏疽前期:常有肢端动脉供血不足,患足凉,皮温低,肢端皮肤菲薄、干枯、麻木、刺痛或感觉丧失。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多呈持续性。

(2)干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苍白、紫绀,水疱、血疱或冻伤后形成浅表的干性痂皮。多发生在足趾末端或足跟部。

(3)轻度干性坏疽:足趾末端或足跟局灶性干性坏死。

(4)中度干性坏疽:少数足趾或足跟局部较大块干性坏死灶,已波及深部组织。

(5)重度干性坏疽:全部足趾或部分足由紫绀色变为灰褐色,继而变为黑色坏死,并逐渐与健康皮肤界限清楚。

(6)极重度干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变黑坏死,呈木炭样干尸,部分患者继发感染时,坏疽与健康皮肤组织间局部可见脓性分泌物。

3.混合性坏疽:比较多见,约站糖尿病足病人的1/6,因肢端某一部位动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位感染化脓引起湿性坏疽。其特点是:干、湿性坏疽的病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这种类型坏疽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多,面积大,常累及大部或全部肢端。感染严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发生毒血症或败血症。

(三)、Wagner分级: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分级方法,分为0级:有发生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l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2级:较深的溃疡,影响到肌肉,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级:全足坏疽。

(四)、其他分类分级方法:

Wagner分级的基础是解剖学,可以反映溃疡和坏疽的严重程度,但是不能反映糖尿病足的病因学,为了更好地反映糖尿病足的分型与病因,美国TEXAS大学提出糖尿病足分类方法.较好地考虑了程度与病因两方面的因素。从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1.4级:1级有溃疡史,2级表浅溃疡,3级深及肌腱,4级累及骨与关节;从有无感染与缺血的角度(即病因)分为A.D期:A期无感染、缺血,B期有感染,C期有缺血,D期感染与缺血并存。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5-7 12:35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