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糖尿病 糖尿病综合 查看内容

糖尿病人主食吃的越少越好吗?糖尿病和遗传有关吗?

2016-9-21 12:36|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766| 评论: 0

摘要:   通俗点说,我们人要活着,就得获取能量。而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供能物质分别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其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总热量的55%-60%。也就是说,我们维持活着需要的能量,有55%-60%由碳水化合物 ...

通俗点说,我们人要活着,就得获取能量。而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供能物质分别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其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总热量的55%-60%。也就是说,我们维持活着需要的能量,有55%-6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那么碳水化合物又从哪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吃主食获取。

有的糖友觉得所谓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就是:主食吃的越少,血糖控制的越好。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假如按照糖友所想,我们主食吃的特别的少,那么就会导致碳水化合物不够,供能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因为能量不够,糖友没有足够的精力应付一天的事物,甚至是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此外,由于能量不够,我们的身体就不得不分解脂肪来供能。脂肪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产生脂肪酸。但是,一旦脂肪酸产生过多,会伴有酮体产生,进而有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糖尿病人主食吃的越少越好吗?糖尿病和遗传有关吗?

不仅如此,如果吃的主食减少了,那么,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就要增加。而过多的脂肪极易增加体重,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率。而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又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所以,对于糖友而言,并不是主食吃的越少越好,不仅要考虑自己身体所需的能量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控制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遵循“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

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

前阵子一个糖友群聊天,结果一个糖友的问题把好多人下的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夫妻俩都身体健康,可是孩子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请问这是遗传了谁?

大家被吓得出了一身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觉得“1型糖尿病小儿得的多,肯定是遗传的,2型糖尿病到中老年才发病,与遗传无关”。其实,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密切相关,但又不仅仅只与遗传相关,它们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1型糖尿病为例,它的环境因素一般人为是病毒感染。当人体感染病毒之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了”,把受损的胰岛组织当做敌人,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胰岛炎,引发胰岛素分泌减少,发生糖尿病。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感染过相同的病毒,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得了糖尿病呢,这就是遗传基因控制的遗传易感性在起作用了。如果一个人的遗传易感性高,那么他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再加上病毒感染,那么中“糖尿病”的枪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了。那么,哪些基因控制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呢?

研究表明:在人类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叫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一类为HLAD的基因系列决定了1型糖尿病病人的遗传易感性。

一句话概括:如果一个人的6号染色体上有HLAD基因系列,那么他是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再病毒感染,那么极易成为1型糖尿病病人。

同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更为复杂,它不是单一基因作用的结果,现在已经发现许多基因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这些基因作用相互叠加,共同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贡献”力量。

既然都受遗传因素影响,那么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到底是对1型糖尿病的作用大,还是对2型的作用大呢?根据近年的孪生儿研究,1型糖尿病中共显性为50%,而2型糖尿病中共显性则高达90%以上。

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比在1型中更为重要。 所以,看了今天的文章,亲们应该都不会再简单粗暴的认为“1型是遗传,2型不是遗传”了吧。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5-8 10:53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