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诊断中、仅20%的病例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在实行手术切除的病例中,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30%—40%。因此,为提高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术后的放疗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的计量内容。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腺癌和鳞癌,占临床肺癌的80%,其中绝大部分为不可切除Ⅲ期肺癌患者。RTOG 0617研究者介绍,作为30年来首项评估肺癌最佳放疗剂量的研究,RTOG 0617研究有望改变临床实践。 目前,非标准剂量(大剂量)放疗已在美国应用,尤其是对于那些虽不可治愈但仍可接受积极治疗的Ⅲ期患者,因为其病变仍局限于肺和淋巴结而尚未发生其他部位转移。该研究将423例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为放疗标准剂量(6周,30次,2 Gy/d,共60 Gy)±西妥昔单抗组或大剂量放疗(7周,37次,2 Gy/d,共74 Gy)±西妥昔单抗组。 入组标准包括活检证实ⅢA/B,体能状态(PS)评分为0或1及1秒用力呼吸量至少为1.2 L/s。排除标准包括锁骨上或对侧肺门疾病,体重减轻至少10%及之前未接受手术。结果显示,大剂量放疗未能改善患者OS,3个因素(60 Gy剂量、非鳞癌、肿瘤体积小)与OS显著相关;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毒性反应无显著差异。 因此,RTOG 0617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放疗对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价值仍待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临床常用的还有立体定向放疗如伽马刀和射波刀等精确放疗,可直接杀死病灶部位的肿瘤,起到控制局部病灶发展的效果。(王连聪) 肺癌淋巴转移伽马刀治疗; 由于肿瘤是全身性疾病,伽马刀治疗是局部治疗,只能控制所照射部位的肿瘤发展,还需要配合全身治疗如化疗、中医药治疗或生物治疗等。 同样的肿瘤,有人用药疗效明显,有人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个体基因的差异,肿瘤基因突变不同,导致药物效果不同。国内三甲医院普遍建议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制定疗效更高、毒副更低的用药方案,寻找对症靶向药。而肿瘤家族病史的人,可通过肿瘤易感基因检测排查风险,对肿瘤预防临床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