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北京卫视节目文字笔记。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带来的《会出汗的人不怕暑》。 人体就像一部精准运作的 “仪器”,其内部温度需稳定维持在 37℃上下。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启动散热机制,一旦这一机制出现故障,健康便会亮起红灯。相关研究表明,高温是导致死亡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在炎热的季节里,气温每攀升 1℃,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就会增加 5%。与此同时,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的发病率,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上升。那么,在高温天气中,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暑散热呢?空调、电扇这类纳凉设备,怎样使用才能更有益于健康呢? 提及高温对健康的影响,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中暑。或许有人会问,白天待在室内不外出,等到太阳落山后再出门,难道还会中暑吗?其实,今年的三伏天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昼夜温差逐渐变小。人们通常觉得太阳下山后气温会自然下降,可实际上,白天积聚的热量在夜间才会慢慢散发出来,特别是在湿润闷热的 “桑拿天”,夜间若有云层覆盖,就像给大地罩上了一层大棚保暖膜,很容易出现夜间热浪。所以,即便是在三伏天的晚上,若进行跑步、跳广场舞等剧烈活动,也有可能引发中暑。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要留意常见的劳力型中暑,还得警惕那些 “隐蔽性” 较强的中暑。那么,什么样的中暑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察觉呢? 在三伏天,蒸发散热是最为可靠的散热途径。汗液蒸发时会吸收热量,每蒸发 1 克水,就能带走大约 0.58 千卡的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出汗蒸发就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然而,人到 60 岁以后,汗腺的密度会下降 15%—20%,每条汗腺的出汗量也会减少 30%—50%。另外,当环境湿度超过 60% 时,会明显抑制汗液的蒸发,进而影响人体散热。在这样的三伏天里,我们该如何成为一个 “会出汗” 的明白人呢? 王玉光——北京中医医院: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门诊、周四下午特需门诊;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请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视频链接:https://item.btime.com/27s2ieqn474qd8ou5h13p95904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