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健康之路 查看内容

《健康之路》姚尚龙,王天龙,老年人麻醉,个体化麻醉

2025-10-16 13:51|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47| 评论: 0

2025年10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节目《关于麻醉你该知道的》,很多老人担心 “上年纪不能全麻”“麻药伤脑子”,针对这些常见顾虑,两位麻醉专家专门拆解了术前沟通、术中监测等关键知识,还结合脑功能监测等新技术,帮老年人打消对麻醉的担忧,讲清手术安全的关键。

参与解读的专家有两位:

姚尚龙:主任医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

王天龙:主任医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

一、麻醉不只是 “打一针睡一觉”

麻醉的操作比大家想的复杂,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环节:

全身麻醉控制:麻醉医生会先给镇静药让患者深度睡眠,完全没外界反应。药量必须算得特别准,既不能让患者中途醒过来,也不能让意识恢复太慢。

全程镇痛管理:外科医生切伤口、缝针时,得做好镇痛,不然患者会因为疼产生本能反应,影响手术。

按需肌肉松弛:像开腹手术、换关节这类需要肌肉放松的手术,会用肌松药;但无痛胃肠镜不用,只用镇静药加少量镇痛药就行。

二、麻醉是手术成功的 “隐形保障”

手术能不能顺利做,麻醉的作用很关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术中实时监测:手术时麻醉医生会一直盯着患者的生命体征,重点看心电图、脉率、血压、体温这四项基础指标。

及时处理异常:如果患者突然血压低、心跳快,麻醉医生要马上找出原因,快速解决问题。

医护分工协作:外科医生负责做手术,麻醉医生负责稳住患者生命体征、管好疼痛,双方配合才能保障患者健康。

三、麻醉医生术前谈话和手术一样重要

术前沟通不是走流程,而是保障安全的关键一步,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术前访视的核心内容

详细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年龄、以前有没有做过麻醉、对什么药物过敏、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

身体检查评估:重点查口腔、颈部,判断气道情况;如果患者气道窄、插管可能有困难,会提前想好应对办法。

特殊认知评估:对记忆力不好的老人,会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做检查。这个量表会测执行能力、记忆力、计算力等 10 个维度,满分 30 分,能更全面了解老人认知状况。

(二)术前谈话的意义

对患者来说:能清楚知道麻醉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减少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

对医生来说:能更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为每个人制定专属的麻醉方案,还能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

四、年纪大不是不能做麻醉的 “死规定”

过去大家觉得老人器官功能下降、慢性病多,做麻醉风险高,甚至算 “禁区”。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有更完善的保障:医生会选更安全的药物、加强术中监测、精准控制药量,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基本能保证。

有个性化方案:麻醉医生会根据每个老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专属的麻醉计划。

有多学科支持:医院会开展 “一站式” 服务,联合麻醉科、内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一起评估老人身体状况、优化器官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五、脑功能监测让更多老人能安全做全麻

老人的大脑相对脆弱,容易有脑部疾病或认知减退,所以脑功能监测很有必要,主要监测三方面:

麻醉深浅:避免麻醉太深导致术后神志不清(谵妄),也防止麻醉太浅让患者在术中清醒(术中知晓)。

镇痛效果:判断患者有没有疼痛感,及时调整镇痛药剂量,保证手术中不疼。如果镇痛不够,可能引发中重度疼痛,还可能导致心血管、泌尿系统出问题。

大脑供氧情况:实时监测手术中大脑有没有缺血、缺氧,避免脑部受损。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10-16 17:32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