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北京卫视节目《警惕隐形的“心肌缺血”》文字笔记。 很多人一提到心肌缺血,就会想到剧烈的胸痛、胸闷,以及冠脉造影发现的血管堵塞。但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种 “狡猾” 的心肌缺血,它在临床上症状多变,常规检查可能发现冠状动脉没有问题,甚至不少医生都会忽视它。可一旦被忽视,后果却相当严重,同样可能导致心梗、心衰。 这就是 “隐形的心肌缺血”,它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何常规检查难以查出? 什么是 “隐形的心肌缺血” 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冠状动脉获取充足的血液供应,以维持其持续且高效的工作。当冠状动脉出现问题,比如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是发生痉挛,又或者微小血管出现病变,都可能使得心肌的血液灌注量减少,无法满足心脏正常运转的需求,这就引发了心肌缺血。 而 “隐形的心肌缺血”,患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或者症状较为隐匿、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像有的患者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休息一会儿就缓解了,便没把它当回事。还有的患者表现为心悸、乏力,或者出现咽喉部的紧缩感、牙痛等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症状。 发病原因有哪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引发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胆固醇、脂肪等物质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致使血管管腔变窄,血流减少,难以满足心肌的血液需求。随着病情发展,血管狭窄程度不断加重,心肌缺血情况也愈发严重。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突然发生痉挛性收缩,血管瞬间变窄,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这种痉挛可能由多种因素诱发,比如寒冷刺激、情绪过度激动、吸烟以及某些药物副作用等。 微血管病变:心脏的微小血管在结构或功能上出现异常,影响了对心肌的血液灌注。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微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微血管病变,引发心肌缺血。 血液黏稠度增高:高血脂、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都会使血液变得黏稠,流动速度减缓,进而影响心肌供血。就好比河道里的水流变得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了整个河道的通畅性。 低血压:血压过低时,冠状动脉的灌注压不足,无法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造成心肌血液供应减少。 心动过速:当心率过快,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大幅减少,引起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心脏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运转太快,休息时间不足,就容易出现问题。 神经内分泌因素:交感神经兴奋、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可引起血管收缩,影响心肌供血。比如人在极度紧张、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诱发心肌缺血。 炎症和免疫反应:某些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攻击血管壁,影响血管正常功能。 为何常规检查难以发现 缺血发作时间短:如果心肌缺血是短暂发作,在症状消失后才进行检查,很可能无法捕捉到异常情况。因为缺血发作时出现的心电图改变、心肌代谢变化等,在缺血结束后可能迅速恢复正常。 检查时机不对:心肌缺血并非持续存在,若在未发作时进行检查,结果可能显示正常。比如有些患者只是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特定情况下才会诱发心肌缺血,而常规体检时往往处于平静状态,难以发现问题。 检查手段有限:一些常规检查,如普通心电图,对于无症状或非典型的心肌缺血敏感度欠佳。普通心电图只能记录检查当时短暂时间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对于发作不频繁的心肌缺血,很容易漏诊。还有心脏超声,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心肌缺血的直接诊断价值相对有限,除非心肌缺血已经导致了明显的心肌运动异常,否则很难发现问题。 病情较轻:心肌缺血程度较轻时,尚未引起明显的心肌损伤或电生理改变,现有的检查方法很难检测到。就好比一个小伤口,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很难发现。 个体差异:部分人的心脏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存在特殊性,使得常规检查难以察觉异常。例如,某些人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其心肌缺血的表现和检测方法可能与常人不同。 高危信号有哪些 “三高” 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压力负荷增大,长期可损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高血脂使得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高血糖则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脏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这三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大大增加了心肌缺血的发病风险。 打鼾人群:严重打鼾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表现。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机体缺氧,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引发心肌缺血。长期如此,还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 爱生气人群:长期处于情绪激动、爱生气的状态,会使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导致心脏的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从而诱发心肌缺血。此外,不良情绪还可能影响血脂、血糖代谢,间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症状特点及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区别 症状特点 症状隐匿: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比如过度劳累、情绪不佳等。 症状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的不典型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咽喉部紧缩感、牙痛、上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很难让人直接联想到心肌缺血。而且这些症状可能在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但也有些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 发作时间不确定:发作时间可长可短,短则数分钟,长则半小时甚至更久。发作频率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偶尔发作一次,有的人则可能频繁发作。 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区别 疼痛性质:冠心病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程度相对较重;而 “隐形的心肌缺血” 疼痛症状可能不明显,即使有疼痛,也多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程度相对较轻。 疼痛部位:冠心病心绞痛典型部位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隐形的心肌缺血” 症状部位可能不固定,除了上述类似部位外,还可能表现为上腹部、咽喉部等不典型部位的不适。 诱发因素:冠心病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等情况下诱发,且在诱因去除后,症状一般能在数分钟内缓解;“隐形的心肌缺血” 虽然也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但部分患者在安静休息时也可能发作,且症状缓解可能不那么迅速,有时需要较长时间或经过药物治疗才会缓解。 持续时间:冠心病心绞痛一般持续 3-5 分钟,很少超过 15 分钟;“隐形的心肌缺血” 症状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都有可能。 新的检查方法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它能连续记录 24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捕捉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大大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通过分析 ST 段改变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缺血发作的次数、时间、严重程度等。例如,有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但常规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通过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能就会发现短暂的 ST 段压低,提示心肌缺血。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这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灌注情况。通过注射对比剂,观察心肌在不同时期的强化表现,可发现心肌缺血区域。对于一些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明显狭窄,但临床高度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可能会发现心肌微小血管病变或心肌代谢异常等导致的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它能通过 CT 扫描重建冠状动脉的图像,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走行及狭窄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它是一种无创检查,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缺血有较高价值,能发现早期的冠状动脉病变,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负荷超声心动图:让患者在运动或使用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情况下,心肌在负荷增加时会出现收缩力增强;而当存在心肌缺血时,缺血区域的心肌收缩力会减弱或出现运动异常。通过对比负荷前后心肌运动情况,可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及缺血部位。比如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的患者,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检查方法。 心肌核素显像:包括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通过向体内注射放射性核素,利用特殊的仪器探测心肌对核素的摄取情况。正常心肌摄取核素较多,显像清晰;而缺血心肌摄取核素减少,在图像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这种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于诊断 “隐形的心肌缺血” 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或微血管病变的患者。 “隐形的心肌缺血” 虽然隐蔽,但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高危信号,以及借助新的检查方法,我们能够提高对它的认识和诊断能力。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视频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