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健康之路 查看内容

《健康之路》杨伟宪,心梗抢救,血管开通,冠状动脉闭塞,心肌缺血,心肌坏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2025-9-12 10:24|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22| 评论: 0

2025年9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栏目推出《心梗大作战》专题内容,心梗急救,本质上是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保卫战。从胸痛信号首次出现到冠状动脉成功开通,每缩短 1 分钟,患者的生存概率就会显著提升。然而现实中,许多心梗患者却因未能及时识别病情、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白白错失了黄金抢救时机。究竟哪些关键问题会成为心梗救治路上的 “绊脚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主任医师,为我们带来了专业解读。

心脏,堪称人体的 “核心动力站”,它通过规律跳动持续为全身器官输送血液与氧气,而心肌细胞正是维持这一动力的关键 “零部件”。一旦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泵血功能便会直接受影响。心梗发作的核心原因,是冠状动脉突发闭塞,导致心肌陷入严重缺血状态。

更需要警惕的是,心肌细胞属于 “不可再生资源”—— 一旦因缺血时间过长坏死,就再也无法通过自身修复恢复功能。随着心肌损伤范围扩大,心脏整体功能会逐渐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全身乏力、肢体水肿等症状,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依靠起搏器或除颤器才能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不过,若能在心梗发作后的 12 小时内开展有效治疗,就能最大程度挽救受损心肌,降低后续并发症风险。

一、“认不出” 的心梗:非典型症状成 “隐形杀手”

提到心梗,多数人会想到突发性胸闷、压榨性胸痛、满头大汗、浑身无力等典型表现。但在临床中,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很多心梗发作时的症状并不 “典型”,正因如此,不少患者误判病情,错过了最佳救治窗口。

(一)容易被忽视的 “心梗信号”

诱发场景:往往在运动后、情绪紧张时、大量饮酒后或长期熬夜后出现不适。

异常表现:可能出现咽部发紧、肩背酸痛、腹部胀痛等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症状,比如有人会误以为是 “嗓子发炎”“肩周炎犯了” 或 “老胃病复发”。

核心区分点:若这些不适伴随胸闷、胸部压榨感或莫名大汗,需高度警惕心梗,而非单纯的局部病症。

为何会出现这种 “错位症状”?杨伟宪主任医师解释,心脏与咽喉部共享同一区域的脊髓感觉神经,当心脏出现缺血损伤时,疼痛信号可能通过神经传导 “转移” 到咽喉部,让人误以为是咽喉疾病;此外,心脏下壁与膈肌位置相邻,当下壁发生心梗时,缺血刺激可能波及膈肌,引发类似胃病的腹部不适。

(二)正确应对:高危人群需 “多一分警惕”

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旦出现上述非典型不适,即便症状不严重,也应第一时间怀疑心梗的可能性。此时切勿自行判断、拖延观察,而应及时前往医院,通过心电图、心肌酶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因 “误判” 耽误治疗。

二、“自行用药” 的误区:缓解症状≠解决问题

不少人会在家中储备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认为出现胸痛时 “吃点药缓解一下” 就安全了。但杨伟宪主任医师提醒,这种 “自行用药观察” 的做法,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成为心梗救治的 “隐形延误因素”。

从药理作用来看,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确实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暂时缓解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症状,但它们并不能解决心梗的核心问题 —— 冠状动脉闭塞。药物起效后,症状可能暂时减轻,但血管堵塞的根源仍在,甚至可能让患者产生 “病情好转” 的错觉,放松警惕而不及时就医,最终错过开通血管的黄金时间。

正确应对:药物仅为 “临时缓解”,就医才是关键

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情绪平稳,同时尽快拨打 120 急救电话。若手边有急救药物,可按说明书临时服用以缓解不适,但务必明确:药物只是 “应急措施”,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救治,无论症状是否缓解,都必须等待医护人员评估并接受进一步治疗。

三、“沟通阻碍”:认知差可能拖慢救治节奏

在心梗救治的 “黄金时间” 里,医患之间的高效沟通至关重要。但临床中,不少患者及家属因对心梗认知不足,容易出现 “不接受诊断”“质疑治疗方案”“签字犹豫” 等情况,这些行为会直接延误救治流程,增加患者风险。

比如有人会认为 “自己平时身体好,不可能得心梗”,拒绝配合检查;有人对 “支架手术” 存在误解,担心手术风险而反复纠结,迟迟不愿签字;还有家属因 “需要和其他家人商量” 而拖延决策…… 这些看似 “谨慎” 的行为,在分秒必争的心梗救治中,可能会错过血管开通的最佳时机。

正确应对:信任专业,高效配合

要减少沟通带来的延误,首先需要患者及家属提前了解心梗的危险性和救治原则,认识到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就医后,应主动向医生清晰描述症状(如发作时间、具体感受、既往病史等),对于医生给出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若有疑问可及时提出,但切勿因过度犹豫而拖延。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制定最适合的救治方案,此时积极配合,才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四、心梗突发 “行动指南”:四步走,守护生命

心梗发作时,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掌握正确的应对步骤,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杨伟宪主任医师给出了以下四步 “急救行动指南”:

第一时间拨打 120: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若患者意识清醒但无力拨打电话,身边人应立即代为拨打,务必清晰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位置、症状(如 “突发胸痛、大汗”)及既往病史(如 “有高血压”),方便急救人员提前准备设备和药物。等待救护车期间,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走动、情绪激动或用力说话。

合理使用急救药物:若患者手边有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按说明书服用(如硝酸甘油每次含服 1 片,速效救心丸每次含服 4-6 粒)。若服药后 3-5 分钟症状未缓解,可再服用一次,但最多不超过 3 次。若 3 次服药后症状仍无改善,说明病情严重,需警惕心梗,切勿继续自行用药,耐心等待急救人员。

保持安静与正确体位:让患者就地躺平或坐下,避免突然站立或移动。若患者已经倒地,且没有出现呕吐、呼吸困难等情况,不要随意搬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或引发其他风险;若天气较冷,可适当为患者加盖衣物保暖,但避免过厚导致出汗。

优先选择 “有救治能力” 的医院:拨打 120 时,可主动询问急救人员 “附近哪家医院有胸痛中心”,因为胸痛中心配备专业的心梗救治团队和设备,能快速开展血管开通治疗(如溶栓、支架手术)。若选择自行前往医院,建议优先选择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有明确 “胸痛中心” 标识的医院,也可通过手机地图、健康类小程序查询附近的胸痛中心位置,避免因 “找错医院” 耽误时间。

五、胸痛中心急救地图:快速定位 “救命通道”

为了让心梗患者能更快找到救治机构,目前多地已推出 “胸痛中心急救地图”,地图中会标注具备心梗救治能力的医院位置、联系方式及覆盖范围(如北京的胸痛中心地图会涵盖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等区域,涉及立汤路、北清路、京哈高速、五环、六环等交通干线附近的医院)。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 28 号)便是标注为 “标准版胸痛中心 +” 的机构,具备成熟的心梗救治流程。患者或家属可提前通过当地卫健委官网、健康类 APP 查询所在地区的胸痛中心地图,熟悉附近的救治医院位置,以便突发情况时快速决策。

六、心脏复苏:心梗急救的 “最后防线”

若心梗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脉搏消失等情况,身边人需立即开展心肺复苏(CPR),为生命争取时间。不过,心脏复苏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胸外按压的位置、力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配合等,建议普通民众通过正规渠道(如医院公益培训、红十字会课程)学习专业的心肺复苏技能,确保在需要时能正确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心梗救治,拼的是 “速度”,更拼的是 “正确判断”。了解这些潜在的延误因素和正确应对方法,不仅能为自己和家人增加一份保障,也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人 —— 毕竟,在与心梗的赛跑中,每一个正确的选择,都是在为生命 “抢时间”。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9-12 13:50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