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栏目推出《危机时刻的急救攻略》专题内容,当异物卡喉导致呼吸困难,或脑卒中突然发作,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安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梅雪主任医师,结合一线急救经验,为大家详细拆解这两类急症的急救要点与实操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为生命保驾护航。 一、气道异物卡喉:别慌!先避开误区再找对方法 气道异物看似常见,实则风险远超想象。气道是人体呼吸的 “生命线”,一旦被异物阻塞,后果不堪设想: 完全阻塞:4-5 分钟致命 若异物卡在主气道,会直接切断氧气供应。人体在缺氧 4-5 分钟后,全身组织会迅速坏死,功能彻底丧失,甚至直接导致死亡,黄金救援时间极短。 部分阻塞:反复发炎留隐患 若异物较小、卡在气道分支,虽不会立即致命,但会引发该部位反复炎症,还会导致对应区域的肺泡缺氧,长期可能影响肺部功能。 误区警惕:手指抠喉反而 “帮倒忙” 很多人遇到异物卡喉,第一反应是用手指去抠,这其实是错误的。人体气道开口最宽处,也仅和 20 毫升注射器的粗细相当,手指不仅无法精准抠出异物,反而可能将异物推得更深、卡得更紧,加重气道阻塞。 高危人群与 “防卡” 重点 不同人群卡喉风险不同,日常防护需针对性注意: 婴幼儿:豆类需碾碎后喂食,避免让孩子玩玻璃小球、吹气球;吃果冻、糖球等软黏食物时,严禁边吃边笑、边跑边吃,防止食物呛入。 成人:吃鸭脖、排骨等带小骨头的食物时,不要整口吞咽,需仔细剔除骨头;吃花生米、坚果等零食时,避免边聊天边吃,防止未嚼碎的颗粒进入气道。 老年人:因牙口差、咀嚼能力弱,且会厌功能随年龄退化,吃炖肉、年糕等不易吞咽的食物时,需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导致肉块卡喉。 正确急救:分人群用对方法 1. 海姆立克急救法(适用于清醒成人 / 儿童) 原理是利用胸腔内气体压力,将异物 “冲” 出气道。当气道被异物阻塞时,胸腔和肺部会积存大量气体,按压腹部可挤压胸腔,产生高压气流,推动异物排出。 他人施救:先询问患者 “是否被异物卡住”,得到肯定回应后,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腿分开呈弓步,双臂环抱患者腰部,让患者弯腰,头向前倾;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患者肚脐与剑突之间的位置,另一手包裹住握拳手,快速用力向后上方挤压,反复操作,直到异物排出。 自我施救:若身边无人,可借助椅子、桌子、灶台等固定物体,将肚脐与剑突之间的部位顶在物体边缘,身体前倾,双手抓住物体边缘,用力向前按压腹部,利用反作用力挤压胸腔,帮助异物排出。 2. 婴幼儿专属施救法(适用于 1 岁以下宝宝) 1 岁以下婴幼儿气道更细小,需用更温和的方式: 判断症状:若宝宝突然烦躁哭闹、憋气,且口唇、指甲盖(甲床)变青紫,轻拍足心、呼叫宝宝后仍无法出声,说明可能发生气道阻塞。 具体操作:施救者坐在椅子上,将宝宝趴在手臂上,让宝宝头部低于躯干,用手掌托住宝宝下颌,避免头部下垂;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宝宝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轻拍 5 次;若异物未排出,将宝宝翻过来,面部朝上,用两根手指在宝宝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 5 次,反复交替拍背、按压,直到异物排出。 关键提醒:托住宝宝下颌时要稳住头部,拍背和按压的力度需适中,避免用力过猛损伤宝宝内脏或骨骼。 二、脑卒中突发:3-4 小时黄金期,这样做能减少后遗症 脑卒中(俗称 “脑梗”)的救治核心是 “抢时间”,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一旦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不可逆坏死,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第一步:立即求助,不耽误黄金期 及时拨打 120: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如突然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含糊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无论症状轻重,都要立即拨打 120,切勿抱有 “等一等就好” 的侥幸心理。 牢记黄金抢救期:脑卒中救治的 “黄金时间” 是发病后的 3-4 小时,在此期间接受溶栓、取栓治疗,能最大程度减少脑组织坏死,降低后遗症风险;若超过这个时间,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甚至失去溶栓、取栓的机会。 选择正确就医方式:若患者意识清醒、症状较轻(如仅轻微头晕、肢体麻木),可在家人陪同下自主前往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若患者意识不清、无法行动,或出现呕吐、抽搐等严重症状,需原地等待 120,切勿自行搬运患者,避免加重病情。 第二步:有效拨打 120,避免信息遗漏 拨打 120 时,清晰准确的信息能帮助急救人员提前做好准备,缩短救治时间: 说清病情:明确告知急救人员 “患者疑似脑卒中”,并描述具体症状(如 “突然不能说话,右边胳膊抬不起来”“嘴角歪了,还呕吐”),以及发病时间(如 “10 分钟前突然发病”),方便急救人员判断病情轻重,提前准备相关设备和药物。 说准地址:详细告知家庭住址,包括小区名称、楼栋号、单元号、门牌号(如 “北京市东城区幸福街道开心家园 1 号楼 1 单元 101 门”);若小区较大或位置较偏,可补充地标信息(如 “小区门口有 XX 超市”“靠近 XX 路口”),并安排家人在小区门口、路口等显眼位置等候,引导急救车快速到达。 第三步:提前准备,为急救 “省时间” 日常做好 3 件事,能在脑卒中突发时减少慌乱,提升急救效率: 1. 备好 “急救信息条” 紧急情况下,人容易因紧张焦虑忘记关键信息,可在家中门口、客厅茶几、手机壳背面等显眼位置,放置一张纸条,记录以下内容: 家庭成员姓名、联系电话(方便急救人员联系家属); 患者既往疾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日常服用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名称及剂量); 家庭详细地址及导航提示(如 “导航搜索‘幸福街道开心家园’,从东门进入最近”)。 2. 整理 “个人病历袋” 将患者的既往病历、体检报告、手术记录、放化疗相关资料、药物处方等,统一放入一个文件袋中,标注患者姓名。急救时,可直接将病历袋交给医护人员,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避免因信息不全延误治疗。 3. 疏通家中 “急救通道” 医护人员转运患者时,可能需要推轮椅、担架车,若家中通道狭窄、杂物堆积,会耽误转运时间;若患者病情严重,需在现场进行静脉输液、心电图检查或心肺复苏,也需要足够空间。因此,拨打 120 后,要立即整理家中环境: 移开门口、客厅、走廊的椅子、茶几、花盆等杂物; 收起地面上的电线、地毯边角,避免医护人员或担架车绊倒; 打开家门、电梯(若住高层),提前与物业沟通,确保急救通道畅通。 无论是气道异物卡喉,还是脑卒中突发,急救的核心都是 “快速判断、正确操作”。建议大家将这些急救方法收藏转发,让更多人掌握救命知识,在危机时刻为自己和他人争取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