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节目《解锁老年活力密码2》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 人上了年纪,脑子好像也跟着 “变慢” 了 —— 这其实是大脑衰老的自然表现。不过别担心,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的苏闻主任有办法:他设计了一套围绕视空间、执行、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趣味小测试,能帮咱们摸清大脑功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还有实实在在的训练招儿,能帮着延缓脑力减退。 先说视空间能力:眼里的 “方位感” 这能力说白了,就是脑子能不能看准 “东西在哪儿、它们咋排着、咋在空间里动”。比如看见杯子在桌子边,知道伸手能拿到;走路时能避开前面的椅子,都靠它。 年纪大了,这能力要是弱了,可能倒水时洒一地,接个球总接空。更得注意的是,它还藏着些危险:下楼梯可能踩错阶,过马路分不清车离自己多远,学开车时倒车总磕磕碰碰。 想练它也不难: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眼睛跟着球动,手跟着眼睛走,手眼协调和空间判断就练出来了;画画也行,对着东西画,琢磨比例和位置,慢慢就灵了。平时也能玩玩相关的小游戏,当成消遣又锻炼。 再看执行能力:做事的 “条理性” 这可不是说体力好不好,而是脑子里能不能规划事儿、一步步做完。比如想做顿红烧肉,得先想想买什么料、先炒糖还是先炖肉、火多大,这些都得靠执行能力。 要是这能力差了,老年人可能做个饭忘了放调料,出门总落东西,甚至想做件事却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越急越乱。时间长了,不光生活不方便,心里也容易憋得慌。 练的话,从身边事下手就行:比如每周规划一次买菜清单,想想哪天买新鲜;或者张罗个家庭小聚会,算算要请几个人、准备啥菜。慢慢养成 “先想后做、按步来” 的习惯,就越来越顺了。 然后是语言能力:聊天的 “顺畅度” 听别人说话、自己表达意思、看书看报、写写东西,这些都算语言能力。咱们每天聊天、拉家常,全靠它撑着。 不少老人年纪大了,可能想说说孙子的趣事,却半天找不到词;或者别人说个稍微绕点的话,就听不太明白。这样一来,跟人聊天费劲,慢慢就不爱说话了,心里也容易空落落的。 多张嘴、多动手就行:每天读几段报纸,大声读出来,既能练嘴也能练耳;看看电视剧、纪录片,跟着学几句台词,琢磨人家怎么说话;哪怕每天写几句话日记,记记 “今天吃了啥、天气咋样”,也能帮着别忘字。多跟老伙计们凑凑,聊聊天、打打牌,话说多了,自然就顺了。 最后是抽象思维能力:想事儿的 “深透度” 这能力是说,能不能从具体的事儿里看出门道、总结出规律。比如听人说话,不光听字面意思,还能琢磨出 “话里有话”;看个新闻,能想想这事儿背后藏着啥道理。 要是这能力弱了,老年人可能别人说句玩笑话,他当真了;医生嘱咐个吃药的注意事项,稍微复杂点就记混了。这样一来,跟人打交道容易闹误会,自己做决定也容易犯迷糊。 想练的话,搞点 “艺术活动” 不错:去美术馆看看画展,猜猜画家想表达啥;自己动手画两笔、剪个纸,哪怕画得不像、剪得不齐,也能逼着脑子多想多想;下下棋也行,围棋、象棋都行,走一步想三步,慢慢就会琢磨事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