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节目《体检项目这样选(下)》。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会逐渐走向衰退,通过例行体检来察觉潜在的健康隐患,已然成为众多中老年人维持健康生活的必要之举。在此过程中,体检科医生的专业指导至关重要,能帮助中老年人精准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实现高效体检,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在众多体检项目中,颈动脉彩超是一项关键检查,主要用于观测颈动脉的健康态势。要知道,颈动脉一旦出现狭窄,就可能致使大脑供血、供氧不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脑梗塞、脑中风,乃至危及生命。在检查时,重点需关注血管厚度、血管硬化状况、斑块形成以及血流情况。 而在解读检查报告时,斑块大小是一个关键指标,倘若血管狭窄程度超过 50%,就应当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同时,斑块性质也不容忽视,相对来说,硬斑块较为稳定,不易脱落,而软斑块则稳定性差,更容易脱落。 心脏彩超同样意义重大,它能够对心脏的整体结构予以全面评估,让心脏的各个部位都清晰地呈现在检查结果中。从心脏彩超报告里,我们可以获取心脏各房室的大小、心脏内单向门的状态(像是轻度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通常进行例行检查即可)、心肌厚度以及心功能,也就是心脏的泵血能力等重要信息。鉴于心脏健康对中老年人的重要性,专家建议中老年人每年都进行此项检查。 当然,心脏检查项目不止心脏彩超一种,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比如心电图,适用于全年龄段人群,主要用于评估心率,判断是否存在窦性心律过速、过缓,以及房颤、室颤等心律失常问题;年轻人在首次体检时,通过心脏彩超可以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运动爱好者而言,在参加马拉松等剧烈运动前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能够有效避免因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心肌酶检查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肌是否受损,常见于急性心梗发作或心衰等情况;运动平板试验能够帮助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缺血问题;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则专注于监测心脏的电传导状况,以便及时发现房颤、室颤等异常。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呼吸系统方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因此,肺功能检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建议 40 岁以上的人群都要进行此项检查。要全面了解肺部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借助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肺部结构,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来评估肺的通气和换气能力。为了及时掌握肺部健康动态,专家同样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 双能 X 线检查在体检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特别推荐 40 岁以上的人群进行骨密度筛查。骨质疏松症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髋关节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一年内的死亡率可高达 20%。体检报告通常会依据不同年龄段,对 Z 值或 T 值进行比较,并以颜色来区分骨密度状态:绿色代表骨密度正常,黄色表示骨量有所减少,红色则意味着已经出现骨质疏松。 具体而言,绝经前女性和 50 岁以下男性主要看 Z 值,当 Z>-2.0 时,说明骨密度处于同龄人正常范围内,而 Z≤-2.0 则表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绝经后女性和 50 岁及以上男性则以 T 值为准,T≥-1.0 时骨密度正常,-2.5<T<-1.0 属于低骨量状态,T≤-2.5 则判定为骨质疏松。 在骨密度检查方式的选择上,双光能 X 线具有辐射量极低的优势,适用于大多数人;超声检查虽然准确性相对较低,但适合大规模筛查;定量 CT 则可以在进行胸部 CT 的同时测量骨密度。 女性在 40 岁以上就应该开始进行骨密度筛查。一旦检查发现骨量不足,可通过加强锻炼、合理补钙、补充维生素 D 等方式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则需要到内分泌科接受专业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