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节目《夏用拔罐来养生(上)》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 一到伏天,身子骨就像被什么东西缠上了似的,不得劲儿的地方越来越多 —— 眼皮子沉得抬不动,浑身懒懒散散没力气,饭桌上看啥都没胃口,吃点东西就胃胀得难受,运气差点还得拉上几趟肚子。这些夏天里常见的麻烦事儿,其实家里那几个不起眼的小罐子就能对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刘清国教授说,找准穴位拔上一会儿,烦人的不适很快就能缓解。 伏天拔罐,别觉得不合适 不少人觉得天热就不能拔罐,这想法可不对。拔罐这事儿不分季节,春夏秋冬都能用,夏天照样行得通。三伏天又闷又潮,身上总像裹着层湿抹布,黏糊糊、沉甸甸的,稍不注意就想往空调房钻、往冰饮上凑。可就在这时候,风邪、寒邪、湿邪这些 “捣蛋鬼” 正盯着机会往身体里钻呢。 对付这些邪气,中医有两招拿手的:要么用些能疏风、解表、发汗的药,把邪气赶出去;要么就靠拔罐,直接把邪气 “拔” 出来。不管是在不舒服的地方拔,还是对着特定穴位拔,都能起到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作用。 拔罐能帮脾胃 “赶走” 湿气 中医常说 “脾主运化”,意思是脾脏就像家里的大厨,能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身体需要的 “营养精华”,再送到全身各处。 可到了三伏天,湿气特别 “活跃”,就爱往人身体里钻。一旦湿气把脾脏缠住了,脾胃的 “工作效率” 就会下降,没胃口、胃胀、拉肚子这些毛病自然就找上门了。 对付这些问题,有五个穴位特别管用,它们排布得像朵梅花,人称 “梅花五穴”。 中脘穴是胃的 “大本营”,胃气都往这儿聚,按一按这个穴位,能直接帮到胃。胃不舒服的时候,按上去还会有点酸痛。 上脘穴和下脘穴分别在中脘穴的上下边,三个穴位连起来,跟胃的形状差不多能对上。 梁门穴是胃经上的 “交通要道”,胃气从这儿进进出出,治胃病时它可是个好帮手。 要是拉肚子,天枢穴和气海穴能派上用场。 肚脐两边各有一个天枢穴,这儿是大肠的 “聚集地”,肚子疼、拉肚子的时候,轻轻按一下,会明显觉得酸痛。 气海穴在肚脐往下 1.5 寸的地方,被称为 “元气仓库”,既能把身体里的邪气赶出去,又能帮着提振正气,是个养生的好穴位。 走罐能让身子不发沉 中医里说的 “清阳”,有三个特点:从上面的口鼻眼耳这些窍道出去,让浊气从下面的窍道排出;能让四肢充满力量;还能到达皮肤肌肉之间。 三伏天里总觉得身上酸、发困、沉甸甸、懒得动、没力气,大多是湿气钻进了身体,把 “清阳” 困住了。清阳没法正常升到头上,就会觉得头像被东西裹着,昏昏沉沉、隐隐作痛;要是清阳到不了四肢,全身就会又沉又乏。 想摆脱这种困乏,先试试大范围的走罐,疏通疏通身体。然后在脾俞和胃俞这两个跟湿气关系密切的穴位上留罐,两种方法配合着用,祛湿效果更好。 拔罐能解 “头重如裹” 伏天里总觉得脑袋不清爽,疼乎乎、胀鼓鼓、沉甸甸的,中医说这是湿气把头部困住了,叫 “头重如裹”。 这时候拔罐能帮忙,选额中穴和太阳穴就行。 额中穴是个 “特殊穴位”,在印堂和前发际连线的正中间,治各种头痛都常用它。 太阳穴就像个 “邪气窝点”,风、寒、湿这些邪气特别爱往这儿聚。好在这儿有蝶骨保护着,拔罐的时候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