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严重心脏病患者而言,冬季是一个难过的坎。每当严冬来临,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衰及心血管死亡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在这个冬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是每个心脏病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每当冬季来临时,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 和心血管死亡,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后期表现。 寒冷与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患者,心肺功能储备下降,调节能力降低,气温、气压和湿度的突然变化,大风、下雪等恶劣天气使得患病机体难以及时调整,容易导致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寒冷刺激可导致冠状血管收缩和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甚至触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心脏突发事件发生。 如果患者出现寒战,还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此外,冬季是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 感染不但可以诱发心衰,而且炎症过程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与心脏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保暖防寒 随着早晚温差的加大和天气的逐渐转寒,作为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每天关心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及时增减患者的衣物和调整其出行活动的安排。 北方地区,在供应暖气之前和停暖气后的一段时间,室内温度比较低,应注意增添衣物,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有条件的家庭,应打开空调,将室内温度调至18℃~24℃。 洗澡水的温度应根据室内温度、自己身体状况和个人平时习惯来调整,如室内温度过低,应暂缓洗澡。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许多心脏病患者认为,冬季的寒冷可以通过“大补”来抵御,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冬季仍应控制饮食总量和调整饮食结构,保持体重不增加。 适当锻炼 高寒地区有“猫冬”的习惯,这对心脏病患者很不利。 尽管活动有危险,但少出门、少活动会减弱身体各系统抗寒能力和机体整体抵抗力,不利于冠心病 和心衰患者的康复。 活动减少容易使体重增加,血糖和血压水平升高,血脂异常。 心脏病患者运动的原则应该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活动,不但可增加体力和身体抵抗力,还能增加患者抗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的远期预后。 外出活动前,要了解天气情况,如果遇到寒流、风雪天气,可以做些室内运动。 出门前除应根据天气情况穿戴好衣服,还应适当做做热身活动,出门前身上不能有汗。 但是,对于那些每天坚持运动的患者,在天气突变时不能强求户外的规律运动。 冬季天亮较晚,应该调整室外活动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浓雾散去之后再出门。 应避免迎风跑步。 运动强度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一般应以不出很多汗、没有明显胸闷和气短,白天不感到很疲劳为宜。 如果运动中出现明显的胸部闷痛,应停止活动或者休息后减轻考虑有心绞痛 发作的可能性者,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遇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应积极治疗和充分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