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igh-grade atrioventricular block)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阻滞部位可在房室结内、希氏束以及束支-浦氏系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根据阻滞部位分为两型:(1)Ⅰ型:大多发生在房室结水平,少数在希氏束近端阻滞。(2)Ⅱ型:均在希氏束远端和束支部位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 许多因素都能影响房室传导系统,最常见的是传导系统的纤维化和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 传导系统的纤维化硬化: 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 缺血性心脏病: 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由于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与每搏量的增大,可出现脉压差增宽及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 发病机制: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可以初步定位,精确定位需依赖希氏束电图。 1、阻滞部位在房室结的特征 ①心电图表现为P波可下传心室的QRS波窄而正常。 ②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前,已有二度Ⅰ型文氏现象。 ③常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中毒,钙拮抗药所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④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可将高度传导阻滞转为1∶1传导。 2、阻滞部位在希-浦系统的特征 ①心电图表现为可下传的QRS波呈束支传导阻滞或分支传导阻滞图形。 ②无洋地黄中毒,β受体阻滞药及钙拮抗药等用药史。 ③静脉注射阿托品使窦性心率加快后,房室传导阻滞加重或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