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 查看内容

发掘中医的糖尿病治方

2018-8-11 17:55| 发布者: 安康养生视频| 查看: 718| 评论: 0

中医很早就有治疗消渴病(即糖尿病)的记载,《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就是说消渴病的病因多系恣啖肥甘,以致脾运失畅,湿热内盛,肝肾阴亏。而且认为其病机与脾失健运有关,其症状也多系脾失健运的结果。脾气不足则津液不升,故口渴欲饮;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使水谷精微随小便而排出体外,而出现多尿且味甘;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胃火炽热而致消谷善饥;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肌消肉削、乏力倦怠。

古代医学虽没有“胰”这一名称,但从现代医学对胰的生理功能来看,当隶属中医学所说的“脾”的范畴,胰腺的病理改变大多归属于脾的病理变化之中。为此,在日前由上海中医药学会、天士力制药联合举行的“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名老中医名方”学术研讨会上,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教授颜德馨提出了“脾胰同源”之说,并应用运脾法治疗“胰”的病变。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证实,通过健脾益气法,在降糖和改善胰岛素血症的同时,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脾论治糖尿病,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在诊治糖尿病领域上的创新。但颜德馨教授并不满足。他发现,由于糖尿病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如脾气虚弱,运血无力,血流受阻,可致血瘀,或阴血不足,血脉失于濡润,使血液循环滞涩,而致阴虚血瘀。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使血脂升高,血液流变血异常,血液呈凝、聚、浓、黏状态,出现微循环障碍,与瘀血证非常相似。糖尿病患者多有舌质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或胸中疼痛,或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脉涩或结代等瘀血症状。糖尿病的并发症,最根本的病变是血管病变,瘀血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如果对糖尿病的治疗不重视血瘀,往往会使并发症丛生。如“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可影响水津的输布而发生糖尿病肾病,心脉瘀血可发生糖尿病冠心病,脑络瘀血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等。于是他在从脾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日前,颜德馨教授根据上述原理发掘的消渴清颗粒经实验与临床研究,已证实其有降低血糖和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对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防止并发症的功效,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古文化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5-1 03:56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