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其主症不同,在中医学中可分属于"噎膈"、"反胃"、"症瘕"、"积聚"、"心腹痞"、"胃脘痛"等病证范畴。其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其发病率在高发区和低发区之间可相差7~10倍。我国整体上属于胃癌高发区,其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我国西北、东北、江苏、浙江沿海一带为胃癌高发区,特别是甘肃省河西走廊、胶东半岛及江苏、浙江胃癌发病率最高,而中南西南尤其是广西,胃癌发病率低。 我国胃癌粗死亡率为17.30/10万,按中国人口调整死亡率为15.41/10万,按世界人口调整死亡率为23.86/10万,胃癌的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以日本最高,美国最低,我国上海仅次于日本,北京居于中间。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研究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一些发达国家的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所下降,尤其近30年来更为显著,这也可能与食物的贮藏及保存方法的改善有关系。 胃癌可发生于胃体上、下各部位,据统计,分布于幽门窦部的为46.9%,贲门底部的为39.1%,体部的为10.2%,全胃的为3.8%。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发生在40岁以下者占20%;发生在40~60岁之间者占70%。青年人所患胃癌,其恶性程度相对于中老年来说往往更为突出,应予高度重视。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其死亡率又占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位,平均患病年龄又较低,因此说,胃癌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从预防及治疗上均应予以高度重视。 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国胃癌平均死亡率高达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3∶1。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世界胃癌的年发病率为17.6/10万,日本、丹麦等国发病率高,而美国及澳洲则较低,在我国以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高发区。 胃癌的中医治疗 胃癌辨证分型治疗应按以下6个证型分治。 1、肝胃不和型 证候:胃脘胀满,时时作痛,串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时或呕吐反胃,舌苔薄黄或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健脾,舒肝和胃。 方药:胃癌主方合逍遥散加减。 2、脾胃虚寒型 证候:胃脘隐约胀痛,喜按就温,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人经久仍复吐,时呕清水,面色苍白,肢凉神疲,或便溏浮肿,舌唇淡胖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缓或沉细濡。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胃癌主方。 3、胃热伤阴型 证候:胃内灼热,口干欲食,胃脘嘈杂,食后剧痛,五心烦热,大便乾燥,脉滑细数,舌红少苔,或舌黄少津。 治方:养阴清热,稍佐以温阳(甚至不用)。 方药;麦门冬合胃癌主方减去炮附子、补骨脂、炮姜等温阳药物。 4、痰湿凝结型 证候:胸闷膈满,面黄虚肿,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腻。 治法:化痰散结,温化中焦。 方药:胃癌主方合二陈汤加减。 5、瘀毒内阻型 证候:胃脘刺痛,灼热灼痛,食后痛剧,口干思饮,脘胀拒按,心下触及痞块,或有呕血便血,肌肤枯燥甲错,舌唇紫黯或见瘀点,脉沉弦、细涩或弦数。 治法:活血祛瘀,温阳止痛。 方药:胃癌主方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6、气血双亏型 证候: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甚则阴阳两虚,脉沉细无力,舌淡少苔。 治法:补气养血,温阳健脾。 方药:胃癌主方合八珍汤加减。 以上6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个证型亦不一定典型地出现。随著胃癌病情的发展,证型亦随之变化,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