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可能不得病,谁也无法保证一辈子不吃药,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没有情绪不激动的时候,而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通常情况下,患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因为心肌传导系统和心肌本身受损伤,严重影响心肌电活动,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的机会多一些。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往往见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甚至出现期前收缩和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肌病易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等;扩张性心肌病较容易见到多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二尖瓣脱垂患者容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和室速等。 此外,感冒患者容易出现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员多有窦性心动过缓;而老年患者易患窦性心动过缓;情绪激动的人易患心动过速;患有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易患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患者需要一些心理护理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症状之一,伴有心律失常患者常会感觉心悸、胸闷、头晕等。心脏的不适症状常会令人感到紧张、焦虑,因此心律失常患者需要一些心理护理以稳定情绪,积极治疗、康复。 以阵发性发作为特点的心律失常患者,因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依从性下降的情况。也就是说,患者可能因为心律失常暂时缓解而放弃继续服药治疗。这时候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仔细解释继续治疗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定期接受检查,有症状时及时就诊。 有些心律失常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疾病,每次发作时都会有过多的主诉症状,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患者家属应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社会活动。 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等的患者,可能会对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治疗后能否恢复正常的生活有很大的担忧。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使患者对自己的情况保持正确的认识,坚信治疗后生活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