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痛经并不是某种临床疾病,而是多种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感染、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子宫畸形、盆腔瘀血综合征、宫内放置节育器、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等的典型症状之一,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数年后,以育龄期女性多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致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常见而突出的症状。患者常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均可发生,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呈进行性加重,重者难忍,需卧床体息或服用药物止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高峰在30-40岁,子宫腺肌症则在40-50岁左右发生。月经前,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肿胀,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发疼痛。如系子宫腺肌症(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可促使子宫肌肉挛缩,痛经势必更为显著。如异位组织无出血,其痛经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月经过后,异位内膜逐渐萎缩而痛经消失。此外,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可查出许多炎症过程,可能因局部的炎症过程伴有活跃的腹膜病变,从而产生前列腺素、激肤和其他肽类物质引起疼痛或触痛。临床上亦有子宫内膜异位显著而无痛经者,占25%左右。 另外,盆腔感染是引起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妇科手术后感染、月经期卫生不洁等原因,均可使病原体入侵而导致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发生。盆腔感染一旦发生,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生活后、月经前后加重。 痛经有实、虚之分。中医学认为,女了以血为用,因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的特点,机体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特殊生理状态。因而临床中,痛经属纯虚、纯实者较少,多为虚实夹杂,邪实与正虚可互为因果。即便实证为痛,亦常兼有不足;虚证为痛,虚中有滞,亦可兼有实证。这一点医者在实际临证时,是要十分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