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又称作月经周期,是生理上的循环周期,青春期的女子由于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每月脱落一次,脱落的粘膜和血液经阴道排出体外,这种流血现象,就是月经,因多数人是每月出现1次而称为月经。然而伴随生理期而来的痛经,却也是困扰女性最多的“副”作用。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每年在职业和学校,因生理痛而导致的时间浪费损失,达一亿四千万小时。女人一生中大约有2000个日子有月经伴随,所以如何愉快而健康地度过经期,对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好朋友”来的第一天,就是小菲每月的“受难日”。小菲今年21岁还在上大学,自12岁月经初潮起,每个月都会痛,但还能忍受。然而,随着功课越来越繁重,尤其在考试时,她的月经开始延迟。每次月经迟来,来时腹胀疼痛,痛到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甚至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痛起来的时候,根本没法去上课,只能请假在床上躺一整天。”痛经影响了小菲正常的生活。 医院的中医科里经常会碰到像小菲这样痛经的患者。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病,常见于少女及青年女性。痛经虽不能致命,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许多女性都深有体会。很多调查显示,30%-60%的行经妇女有疼痛,7%-15%的妇女疼痛剧烈。在少女中,痛经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且与排卵期的关系很密切。17-24岁的女性常发生痛经。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引起痛经的原因主要是经血外流受阻,造成潴留,刺激子宫痉孪收缩。大家都知道经期不能吃生冷的东西,不能洗冷水澡,或长期居住在阴湿寒冷的地方。因为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可导致经血运行不畅,造成子宫收缩增强或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另外,心情不好,也会导致气血不能通畅,经血排出困难,也可以导致痛经;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子宫失于滋养,也可引起痛经。如果稍有留意,大多数痛经的女性都知道痛经一般都在月经来潮前1-2天,或月经来潮后1-2天,出现痉挛性小腹疼痛。当经血外流通畅后,这种疼痛就很快消失了。但是还有一种叫膜样痛经的,疼痛时间却是在月经来潮后第3-4天排出内膜时腹痛剧烈,等到一块完整的内膜排出后疼痛才逐渐消失。而且这种疼痛严重时可放射到腰骶、外阴与肛门,有时腹痛可引向大腿内侧,出现阵发性绞痛。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甚全晕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腹痛可涉及直肠、腰骶部,一般从月经开始即出现疼痛,一直持续到月经期结束。而且经量越多,腹痛就越厉害。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比较常见,后者多半是由病症引起的,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就属于继发性的。多数人的痛经都是原发性的,这类痛经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有人统计其发病率为30%-50%,大多数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但也有不少女性在经期或行经期前后发生的下腹部疼痛,常伴随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的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冷汗淋漓等症状,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月经出现的一些不舒服,比如说下腹痛都是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来月经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舒服,只是每个人感觉不一样而已。“也就是说痛经影响正常的生活才是一种疾病。”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药主要采取对症止痛治疗。中医则通过辨症求因的办法进行调理。中医将原发性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肝肾亏虚型等不同症型进行整体调理,往往有独特的疗效。对于一部分原发性痛经患者,如果腹痛症状不是很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自我调摄来达到止痛的目的。 月经期注意事项: 1、不适宜有性生活:月经期因子宫腔内膜剥落,表面形成创伤面,如果发生性生活,容易将细菌引入,使其逆行而上,进入子宫腔内,引起子宫内的感染。 2、不适宜吃太咸:过咸的食物,会使内的盐分和水分贮留增多,在月经来前,很容易发生头痛、情绪激动和容易生气等症状。 3、不适宜喝浓茶、咖啡:这类饮料中咖啡因含量很高,容易刺激神经和心血管,以致产生月经疼痛、经期延长和经血过多等不适症状。 4、不宜吃生冷的蔬菜水果和冰冷的饮料:生冷的食物,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进而影响子宫的收缩及经血的排出,致经血排出不利,引起月经痛。 5、不宜采取坐浴、盆浴:月经期子宫颈口微开,坐浴和盆浴很容易使污水进入子宫腔内腔导致炎症。 6、不宜穿紧身衣裤:臀围小的紧身裤会使局部微血管受到压力,从而影响血液循环,造成阴部充血水肿。 7、不宜高声唱歌:月经期,呼吸道粘膜和声带充血,高声唱歌或大声说话,声带肌肉容易疲劳,导致声音沙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