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细血管瘤:血管瘤位于皮肤浅层,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形成密集的细小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瘤占眼险血管瘤的60%~70%,大多数出生时即被发现,先以血管痞的形式出现,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增长,向周围扩展,呈红色或紫红色、扁平、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态,有时稍突出皮肤,触之柔软、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多位于眼险的一侧。 (2)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眼险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有很多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血管腔或腔隙o腔内壁衬有单层内皮细胞,腔外周有厚薄不一的疏松结缔组织包绕,腔内充满血液。 开始眼险为红色斑痞,逐渐增大,向周围侵犯,突出皮肤,表面为高低不平,呈结节状或桑甚状,表面呈紫色,压之退色,包块柔软,压之缩小,边界较清楚,位于下眼险,有时与面部血管瘤连成一片。 海绵状血管瘤由很多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管腔或窦隙血管网组成,腔壁衬单层内皮细胞,多发生于眼险皮肤内或皮下组织,大多出生不久被发现,婴儿时期血管瘤增长速度快,以后增长速度减慢,随着患儿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但血管瘤增长速度比患儿发育速度快,逐渐高出皮肤肿块,质软,形态不一,有扁平状,结节状,小丘状。表面皮肤常呈紫蓝色。头低时或哭时肿块增大,触之柔软,界限尚清楚,压之肿块缩小。 (3)混合型血管瘤:肿瘤由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具有上述两种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以婴幼儿和儿童多见。 (4)血管内皮瘤:为一种先天性肿瘤,属于良、恶性交界性肿瘤,肿瘤多元包膜,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所组成的一种实体性细胞巢,内皮细胞有2~3层,内层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外层为短梭形,在细胞巢中有毛细血管样的管腔形成,各管腔有互相吻合倾向,管腔细小。 由于血管不成熟或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阻塞,而元红细胞通过,所以管腔内常无红细胞。内皮细胞多无异形和核丝分裂。嗜银染色可显示血管的基底膜,而瘤细胞全部被基底膜所包围,则证实为血管内皮瘤。 也是与外皮细胞瘤相鉴别的重要依据。出生后不久被发现,数月内逐渐增大,好发于眼险、头、面等部位,生长呈弥漫性扩展,或累及眼眶大范围者,常称巨大型血管内皮瘤。另一种范围局限较小,常突出于皮肤表面,可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多见于青少年,此种瘤称皮肤肿瘤样内皮型血管瘤,皮肤呈鲜红色,生长较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