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个新闻,成都有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为家里人不让她看电视,纵身一跃从21楼跳下去了!据说孩子跳下去之后掉入了一篇小树林,目前生死还不知道。看到这条新闻,感觉很痛心,一个八岁的孩子要是因此命都没了,那也太不值当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表达诉求的方式,家长应该负担起最大的教育责任。 家长不要过于溺爱孩子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享受家里人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溺爱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案例中的小女孩,很有可能就是被宠坏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利,也听不得别人对他的批评,特别是来自于本来最顺从她的家长的质疑和反对之声。 那么,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应该怎么教导孩子不让他予取予求呢? 家长该这么做 1、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绝不“心慈手软”。经常听到有家长这么说“算了,算了,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但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的一次心慈手软而感动,而是变本加厉。在遇到孩子原则性错误的时候,坚决的说一次不。因为有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任性。 2、令行禁止。说“不”后,家长对孩子的妥协,意味着食言,失去了威信之说,还会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习惯。 3、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明白他的错误是很严重的。事事顺从孩子的意思,孩子就会目中无父母,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一旦孩子有了这种优越感,就更容易胡作非为啊!总之,孩子像一张白纸,是要靠家长教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