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厨”的烹饪习惯不同,可能做了几十年的饭菜却做错了,哪些烹饪习惯隐藏着致癌隐患。 1、食盐使用过量: 俗话说,好厨师一把盐,饭菜的好吃与否跟食盐的使用量有很大关系。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为每天10.5g,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我们,每天的使用量不得超过6g。 过多的盐分不仅会使血压升高,增加罹患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严重的是,食盐摄入过多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的发生,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导致胃癌。 2、油冒烟了才下锅: 很多人做饭时喜欢将油温加热到很高时才开始炒菜,其实油锅一旦冒烟,油温就已经达到了200摄氏度以上,这个时候把菜下入锅中,不光会使营养素大量损失,还有可能因为油脂的高温加热而产生致癌物质,比如丙烯酰胺、苯并芘等。经常食用这种食物,无疑会使致癌风险增加。 另外,高温加热的食物很容易烧糊、烤焦,这个时候一定要将焦糊的部分去掉再食用,避免因为过度节俭不舍得丢弃,而使致癌风险增加。 3、用剩油炒菜: 很多中老年人比较节俭,食用油使用完一两次不愿意丢弃,再收集起来继续使用。其实这样的油脂很可能已经酸败,出现了哈喇味,且残留了部分有害物质,如果反复煎炸、烧烤等高温烹饪,还会产生致癌物质,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 4、炒菜时不开油烟机: 有些家庭主妇,从不吸烟,但是晚年却被检查出肺癌,其实这与厨房油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喜欢吃炒菜,但是相比蒸、煮、炖的烹饪方式,炒菜更容易产生大量油烟。如果习惯性不开吸油烟机,那么油烟就会进入到呼吸道,引发多种疾病。 5、做菜时先过油: 在餐馆里,我们常吃的地三鲜、松鼠鱼、干煸豆角等食物虽然很美味,但是却是油脂含量极高的食物。它们在烹饪制作前,会先放在油锅里过一下,然后捞出来继续炒。 殊不知,高温油炸后的食物不仅含有一定量的致癌物质,还会导致食物油脂含量过多,食用后增加肥胖的风险,同时也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