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目绝对减少,”胰岛素”分泌能力几乎丧失。一经确诊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不同,其病理特征是胰岛β细胞分泌减少。随着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数量也会逐渐减少,胰岛可见胰岛透明性变、纤维化和胰岛膜增厚。 如果在这些病变未形成之前或者初期阶段,就及时应用胰岛素,上述病理改变可以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可得到部分恢”复”,这时也是应用胰岛素的最佳时机。只要能保留部分胰岛β细胞不被破坏,残留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就可以起到多注射少分泌,少注射多分泌的血糖调节作用,这对维持血糖的平稳是非常有意义的。可见早用胰岛素的重要性。及早应用胰岛素的意义及早应用胰岛素,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胰岛β细胞数量,此时”若能”联用胰岛素增敏剂,更可起到双倍作用。否则,待胰岛完全纤维化、萎缩,到了不可逆阶段,再用胰岛素则需终身应用,而且血糖不易稳定,并发症也会提前发生。以色列专家对新诊断的1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泵治疗后,9例血糖达标9~50个月,平均三年不用任何降糖药血糖维持正常。 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早用胰岛素对于疾病的预后有重大意义。何时及早应用胰岛素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是先饮食、运动治疗,无效后再加服降糖药,最后使用胰岛素。致使许多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白白错失了应用胰岛素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并发症的过早出现。随着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那种把胰岛素视为口服降糖药完全失效后的最终手段是消极的、不可取的。那么,何时进行胰岛素治疗为好呢? 现在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除了特别”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和严重胰岛素抵抗者需先行减肥、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外,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及早应用胰岛素:经饮食与运动治疗1个月血糖不达标者;体重正常或偏轻,用小剂量磺脲类药物治疗1个月无效者就应及早应用,若等到大量应用磺脲类药物失效时再用胰岛素,已到疾病晚期了;半年前体检血糖正常,就诊时空腹血糖超过10.0毫摩尔/升,征得患者同意后,无须经过一个月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最好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不论病史长短,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者。不论病史长短只要合并有眼睛、肾脏、肝脏及神经系统病变者均应注射胰岛素。当然,对于初期发病用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各时段血糖均能达标,糖化血红蛋白<6.5%者,可以不用胰岛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