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是指血管从萌芽状态发展成新生血管的复杂过程,它是由诱导血管生成的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微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现已公认血管生成是癌肿生长和扩散的必要条件,它除可见于不同的病理过程,如炎症反应、伤口愈合、免疫反应、肿瘤发生、动脉硬化症等,还可见于正常生理过程,如子宫内膜周期性修复、黄体形成及胚胎发育等。 Ems与血管生成有关的主要证据有: (1)腹腔镜下可见异位病灶内部和周围有特征性的大量新生血管生成。 (2)患者的腹腔液(PF)及异位病灶中多种血管生成因子明显增高。 (3)盆腔异位内膜基底部毛细血管的数量和面积显著增多。 (4)患者内皮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 (5)盆腔外异位内膜病灶也被发现存在于血管生成活跃的部位,如肺、皮肤、肌肉以及手术切口等处。 (6)病理形态学上此病最显著的特征为:腹腔血管生成增加,异位内膜种植和粘连形成。 从大体形态上,此病可分为几种不同病变:典型病变(黑色或蓝黑色)、红色病变(囊泡状,红色火焰状和腺管状)及白色病变(白色浑浊灶,黄-褐色斑块,还形腹膜缺损等)。 其中红色病变血管生成及有丝分裂活性最高,白色病变血管生成最弱,未见有丝分裂像。这表明在异位灶形成的早期,组织内新生血管对后续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红色病变更活跃,可能为内膜腺体、间质种植、发展的基础。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调控 血管生成的细节相当复杂,目前至少发现14种以上的因子参与调节,它们或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直接或通过影响其他靶细胞等因素间接调控血管生长,从而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和发展。 一、 促进因子 (1)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均为潜在的调节血管生成的因子,在患者PF中有相对高表达。 (2)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异位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都有表达并伴新生血管生成,呈剂量-依赖效应,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部分同源性。 (3)转化生长因子α、β(TGF-α、β):是一种以抑制免疫为主的负性因子,同时可活化血管生长因子,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有表达,它与PDGF协同可上调VEGF的表达。 (4)白细胞介素8(IL-8):为8ku的蛋白质,是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诱导和激活因子,还诱导几种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同时也是MФ衍生的潜在的血管生成因子。研究发现患者PF中IL-8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与月经周期无关。 (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虽然其起源尚未证实,但新近研究中有学者认为TNF-α比IL-8更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低浓度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生长,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6)整合素(Intergrin):为细胞粘附分子中的一族,有多种构成形式,包含14种α亚基和8种β亚基。其中αvβ3研究最多,它存在于多种细胞类型中,在细胞-细胞间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粘连中有作用,并已报道在血小板聚集、免疫功能、组织损伤及肿瘤浸润中均有作用。研究认为整合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高表达与其高复发率相关。 (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研究最多的是VEGF-A,它是一种二聚体糖蛋白,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诱导短暂的钙离子积聚,细胞分化和迁移。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VEGF主要存在于异位病灶及腹腔液中,活化的巨噬细胞为其主要来源。 VEGF在宫腔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不同,前者的增生期中腺上皮和间质中均有表达,在分泌期和月经期中仅腺上皮表达,而异位内膜中主要存在于间质内散在细胞中,腺上皮表达弱阳性。 二、 抑制因子 (1)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为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能选择性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2)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为胶原蛋白相关片段,对血管生成具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 (3)IL-13,可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降调PGE的生成。 (4)泌乳素(prolactin),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增加内皮细胞中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1的表达。 三、 血管生成与免疫调控 多年的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多种免疫改变:患者针对自身子宫内膜细胞的T细胞毒性作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4细胞增多,其外周血和腹腔液中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减弱,外周自身抗体增多,并且血清、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补体C3、C4也高于正常。研究发现免疫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免疫监视减弱促使脱落内膜种植,NK细胞活性缺陷有促进作用。 腹腔液中的巨噬细胞是连接血管生成与免疫的桥梁。研究发现,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不仅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而且活性加强,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介导宿主的防御机制,识别、吞噬和破坏“异己”,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免疫调节。 巨噬细胞可调控VEGF表达,在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约90%以上的VEGF表达为HLA-DR(+),且巨噬细胞上有VEGF受体的表达。Keenan等用强效免疫增强剂治疗大鼠的子宫内膜异位模型,发现其病灶明显消退,巨噬细胞和CD8+细胞数目增加,证实它们在增强免疫的同时也抑制血管生成。 当前血管生成的意义已逐渐被认识,但是确切的调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以抑制血管生成为靶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也在实验研究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