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肾病病因未明,危害极大 糖尿病肾病通常指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组织硬化。发病早期肾功能往往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难以及时发现。一旦进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则急剧恶化,需要进行腹透、血透和肾移植治疗。若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平均在5~10年内进展成为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可归入中医学不同病症范畴讨论,以微量蛋白尿和蛋白尿为主者可归入中医“精气下泄”、“ 虚损”等范畴;伴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时当属“消渴”、“肾消”范畴;主要表现为水肿,肾功能不全者,当属中医“虚劳”、“水肿”、“关格”等范畴。五脏虚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感受外邪,情志不遂是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诱因。主要病位在肾,与脾、肺、肝等脏腑亦密切相关,瘀血、水湿、痰浊是其主要兼挟之邪。 二、临床表现多样,起病隐匿 糖尿病肾病早期通常无特殊临床症状,只表现为糖尿病的症状,或伴有的大血管病变表现,如高血压等,尿中可有少量蛋白。 到了临床蛋白尿期,患者的尿液中持续且经常出现蛋白分子,临床表现变化幅度大。此期的肾脏不只局限于丢失小分子的蛋白质(如白蛋白),大分子的蛋白质也可以被滤出。糖尿病患者从糖尿病发病到出现蛋白尿,尿蛋白可增加5~20倍以上。蛋白尿的出现和程度可以预示结局,每天尿中蛋白总量超过3克,预示结局不好。 进入尿毒症期,由于肾脏损害可连累到心、脑、肺、肝等多个脏器,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三、早期发现,及时诊断 糖尿病肾病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临床蛋白尿,病情的发展便不可逆,持续性蛋白尿平均6年进展到死亡,早诊断尤为重要 。普遍认可的早期诊断标准是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方法是在1~6个月内收集3次全天的尿液,其中2次的尿蛋白达到20~200mg/分钟(或30~300mg/24小时),或者3次以上的全天尿液中,测定白蛋白排泄率平均值在上述范围之内,可以确定有持续性白蛋白尿,即患有早期糖尿病肾病。当蛋白尿>0.5g/24小时时进入临床肾病期。 四、提倡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一)西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一项综合、复杂而又长期的治疗。以下只强调几点: 1.代谢控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及肾病前的糖尿病患者纠正代谢紊乱,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可能逆转肾脏损害,预防肾病发生。 2.饮食治疗 主要是蛋白质摄入量的限制。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每日0.6g~0.8g/kg(或热量的10%以下)。伴浮肿及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每日3~4g)。 3.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大量研究证实,以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I类药物能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排出量减少,保护肾脏功能,为目前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ACEI在整个糖尿病肾病病程的各个阶段均有应用价值。但长期使用ACEI可使血钾升高。治疗初期会使血压明显下降,故初始量应以小剂量开始。早期肾病应用时剂量可偏大,对于严重的肾病患者或伴肾动脉狭窄者应慎用。 4.降血压治疗 降压治疗可使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或得到改善,并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减少。血压≥140/90mmHg应开始降压治疗。老年人的血压应控制在140mm/90mmHg以下,年轻患者最好控制在130~140/80~85mmHg左右,因为低水平的收缩压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近年来多采用ACEI与利尿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联合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