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脂蛋白 同样都是胆固醇,为什么在高密度脂蛋白中的就是好的而在低密度脂蛋白中的就是坏的呢?这主要就是因为各自结合的蛋白不同。由此可见,“坏”和“好”主要取决于各类与脂类相结合的蛋白,这些蛋白就被称为载脂蛋白。 体内目前有数种载脂蛋白,而细分亚类之后更有数十种之多。各类载脂蛋白作用不同,而临床上应用最多关注、最多的是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极低密度、中间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所以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样,载脂蛋白A1是好的载脂蛋白,而载脂蛋白B是坏的载脂蛋白。载脂蛋白A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一定相关性,对于临床来说越高越好;而载脂蛋白B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一定相关性,对于临床来说越低越好。 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交叉,那是否测了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不要再测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了呢?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了这种看法的错误。 以载脂蛋白B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例,如果我们把载脂蛋白B看成一个人,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人带着的帽子,两者结合就形成了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一个带着帽子的坏人)。那怎么才能把坏人从人海中找出来呢?可以找坏人戴的帽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可以找坏人本身(载脂蛋白B)。由于长期以来临床上习惯去找坏人戴的帽子,开发的药物或治疗措施都针对于帽子,那狡猾的坏人则有可能脱下帽子。这样表面上坏人的数量减少了实际上危险依然存在。所以,同时检测载脂蛋白及脂蛋白胆固醇并了解其比值,就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体内血脂代谢的情况。 甘油三酯 最初的研究认为,含有甘油三酯(TG)的脂蛋白体积大无法进入血管内皮,故甘油三酯与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粥样斑块形成无关。 但一类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中,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事实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甘油三酯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研究显示,体内高甘油三酯往往与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胆固醇饮食、吸烟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联。 我国定义的甘油三酯的危险分层标准为: >2.26毫摩尔/升定义为高危; 1.70~2.25毫摩尔/升之间定义为临界高危; <1.70毫摩尔/升定义为合适水平。 尤其要注意的是,甘油三酯受饮食因素、生理因素影响极大,检测前应禁食12小时以上抽血,同时要注意24小时内应无剧烈的运动,至少两周内保持一般的饮食习惯及体重稳定。如异常应在两个月内进行多次检测,但两次检测至少相隔一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的有效手段,烟酸及贝特类药物也能有效降低血清甘油三酯。 脂蛋白a 脂蛋白a(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的脂蛋白,其成分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适度体育锻炼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是独立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以300毫克/升为重要分界,高于此水平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总之,全面检测并评价各项血脂指标能有效地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帮助早期干预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是多因素所致,血脂指标是其中重要一环但不是全部,年龄、性别、环境等相关因素也决定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注血脂指标同时应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让我们远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