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北京卫视节目文字笔记。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于雪为您带来的《小心残余风险伤害心脏》。 不少患者明明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到了很低的水平,还有些患者心脏血管看起来比较粗大,可心脏血管的恶化速度却丝毫没有减缓,反而越来越快。这一违背常识的现象,让许多人困惑不已:明明做好了 “基础防护”,为何心脏健康还是岌岌可危? 对此,心血管领域专家给出了关键答案:问题出在 “心脏残余风险” 上,正是两种容易被忽视的残余风险,在悄悄威胁着心脏健康。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脏残余风险?这两种风险又为何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能让看似 “安全” 的心脏陷入危机?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案例:患者牛先生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为 1.52mmol/L,这个数值远低于许多心血管高危人群的控制目标,单从这一指标来看,无疑是让人安心的。但专家却提醒他,真正的风险藏在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指标里 —— 载脂蛋白 B。 很多人知道,他汀类药物是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的常用药,它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有 “局限性”:它只能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携带的载脂蛋白 B,对于甘油三酯里含有的载脂蛋白 B,却完全 “束手无策”。而这些没被清除的载脂蛋白 B,会不断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正是导致心脏血管持续恶化的重要根源。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载脂蛋白 B 到底是什么?它为何对血管危害这么大?又该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全面消除它,降低这一风险呢? 除了载脂蛋白 B 相关的风险,还有一种情况同样危险:有些患者的心脏血管看起来比较粗大,但血管内的血液流速却异常缓慢,这会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进而引发心梗等严重问题。 导致这种情况的,是另一种心脏残余风险 —— 炎症风险。这类风险的高危人群范围很广,包括肥胖人群、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长期受牙周病困扰的人、慢性肾病患者,以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人。 那么,这些威胁心脏健康的炎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身体自身代谢异常引发的,还是外界因素刺激导致的?面对炎症风险,专家又有哪些科学、有效的阻断方法,能帮助高危人群守护心脏健康呢? 于雪——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周二下午专家门诊、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请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视频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