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栏目推出《说文解字话处暑》专题内容,处暑到了!暑气要退、秋天要近,这样养生才够“应季”
一阵秋风一阵凉,处暑一到,夏天的闷热感总算慢慢淡了,早晚还能隐约闻到秋天的清爽劲儿。这时候可不能再按夏天的习惯过日子,顺着节气调整养生方法才是关键。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鲁艺教授和张其成教授,特意从处暑的由来、节气特点讲起,还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给咱们梳理了一套实用的养生思路。 “处暑”俩字啥意思?拆开汉字就明白 - 【处】:翻甲骨文的时候找不着这个字,最早是在金文里看到的。你看它的字形,特别像一个人走到茶几旁边停下来,透着“停下、结束”的意思。《说文解字》里直接说“止也”,放到处暑里,就是说折腾人的暑气,到这时候就该歇菜了。 - 【暑】:再看小篆写法,上下两个“日”夹着中间一个“火”,这不就是“热到极致”的样子嘛!《说文解字》也直白,就俩字“热也”,一下就点出“暑”代表的高温劲儿。 - 处暑:把“处”和“暑”凑一块儿,意思就特清楚——暑气停了,天气要一步步凉快下来,咱们也算正式跟夏天道别,往秋天走了。 处暑吃点啥?南方人就认这口“鸭” 一到处暑,南方不少地方都有吃鸭子的老规矩,尤其是江苏那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爱这口。要说最应景的,还得是“玉竹煲老鸭汤”。 - 鸭子这东西,性子偏凉,吃着既能补补身子、改善虚劲儿,还能帮着滋养胃里的津液,吃了不燥; - 再配上玉竹就更妙了,玉竹本身能滋阴、润燥,还能养胃口,跟老鸭一起炖,不光能把鸭子的腥气去得干干净净,补身体的效果也能往上提一提。这汤喝着清爽不腻,正好能帮着身体养阴,对付刚冒头的秋燥特别合适。 处暑养生别瞎来,抓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1. “春捂秋冻”别忘,身体抵抗力能变强 处暑后天儿凉得明显了,老辈人说的“春捂秋冻”这时候就能用上了。别一凉就裹厚衣服,适当让身子感受点凉意,能帮着身体适应温度变化,免疫力也能跟着提一提。但也别太“冻”,要是早早穿太厚,一活动就出汗,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冒。 2. 小心“温燥”伤身体,肺里的津液得护好 - 温燥有多烦?:处暑一到,空气里的“燥邪”就特别明显,而且这时候的燥邪还带着点“温乎劲儿”,最容易把身体里的津液耗干。不少人会觉得口干、眼睛干、皮肤也发紧,有的还会有点怕冷、发烧,嗓子又干又痒还疼,大便也干,甚至会咳嗽,这些都是温燥闹的。 - 试试这两款食疗方,简单又管用 - 百合养阴粥:想润肺止咳、给身体补点津液的话,这款粥就很合适,特别是平时容易上火、一到秋天就被燥邪盯上的人。做的时候准备好百合30~50克、银耳10~15克、桔梗5克,再加上适量大米就行。百合能帮着清心安神、润润肺止止咳,桔梗能通肺气、缓解嗓子不舒服,银耳则能滋阴润肺、养养胃口,喝着舒服又养人。 - 桑杏饮:它是从老药方“桑杏汤”变来的,秋天刚感冒、有点怕冷鼻塞这些小症状的时候喝特别好,能把表邪清出去,还能润肺止咳。就用3克桑叶、3克炒杏仁,再加上3克带皮的梨就行。桑叶能散散风热、润润肺,炒杏仁能顺气止咳、帮着通大便,带皮的梨则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三者放一起煮水喝,能把身体里残留的热气清掉,还能缓解肺里的燥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