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健康之路 查看内容

《健康之路》蒋为民,风邪,三补,三泻,无味止晕茶,谈邪,穴位贴敷

2025-8-21 09:15|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45| 评论: 0

2025年8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栏目推出《中医解头晕》专题内容,特邀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医师蒋卫民坐阵。针对生活中高发、发作时易引发不适且病因复杂的头晕问题,蒋主任从中医理论出发,将其核心成因总结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三类,并对应分享了可落地的中医调理办法,以下是节目核心要点整理。

一、“无风不作眩”:风邪引发头晕的应对策略

此类头晕的典型表现是眼花与头晕同时出现,多由肝阳上亢诱发,患者常伴有眩晕耳鸣、头部胀痛、情绪容易急躁发怒等症状。中医采用“潜阳育阴”的治疗思路,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缓解风阳上扰带来的不适。

1. 潜阳育阴方剂

该方剂以“补”“泻”结合的方式,改善体内阴阳失衡状态,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 三补(滋养肝肾之阴):制首乌、山萸肉,为身体补充阴液,筑牢抗眩晕的基础。

- 三泻(清除肝热、平定肝阳):鬼针草、牛膝、泽泻,帮助清除体内热邪,抑制过于亢奋的肝阳。

- 额外辅助:可搭配安神补脑液,同步改善因眩晕可能引发的睡眠不佳或精神不振问题。

2. 五味止晕茶(日常调理款)

这款代茶饮适合日常居家饮用,其中生山楂能通过“酸甘化阴”起到养阴效果,另外四味药材则专注于清肝泄热、平定肝阳。

- 配料(每味各3克):鬼针草(清肝泄热)、菊花(清肝泄热)、决明子(清肝泄热)、山楂(酸甘化阴、养阴)、罗布麻叶(清肝泄热)。

- 制作步骤:把所有药材放入容器,加水后煎煮15分钟,滤掉药渣取汁液,即可当作茶饮用。

二、“无痰不作眩”:痰浊导致头晕的改善方案

由痰邪引起的头晕,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重像裹了东西”,患者还会有身体发沉、总是觉得困倦、没胃口甚至恶心反胃、大便黏腻的表现。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产生痰浊的主要原因(“脾是生成痰的源头”),痰浊向上蔓延至头部就会引发眩晕,调理需以“健脾化痰、燥湿祛痰”为核心。

1. 半夏白术天麻汤

作为中医治疗痰浊型头晕的经典药方,它能同时实现健脾和化痰的效果,既改善脾胃功能,又清除体内痰浊。

- 主要成分: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天麻(平定肝风、缓解眩晕)、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2. 丰隆穴贴敷法

丰隆穴在中医里被称为“化痰第一要穴”,通过刺激这个穴位能帮助祛痰。

- 穴位位置:在外膝眼到外踝高点的连线中间位置,往胫骨外侧量两横指的地方。

- 操作方法:取适量吴茱萸粉,用食醋调成糊状,敷在丰隆穴上,借助持续的穴位刺激发挥燥湿化痰的作用。

三、“无虚不作眩”:虚损引发头晕的调理方式

这类头晕大多和身体虚弱有关,常见于大病刚好的人、产后女性,或是部分高龄老人,现代人单纯因为身体虚损出现头晕的情况比较少,一般通过短期的营养补充和脾胃调理就能好转。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

八段锦里的这个动作,能针对性地增强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成的源头,脾胃功能变好后,气血会更充足,因虚损导致的头晕也会随之减轻,适合日常坚持练习。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8-23 13:10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