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健康资讯 查看内容

医联体路在何方?

2016-10-26 16:01|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766| 评论: 0

号卡线上办理中心

让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诊疗模式是新一轮医改的目标,无论大医院是否情愿,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格局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然而,组建医联体、大医院医生下基层坐诊,就标志着构成了正确的分级诊疗路径了吗?显然并不是这样。

近两年,医联体被视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国家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部副主任陈红艺认为,松散型医联体并不会使基层人员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很难把工作做扎实。

提到医联体,不得不先看论坛上公布的一组数字。2010年至2015年,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增长十分缓慢,年增长率仅为1.88%,而医院人员的增长率则为7.73%;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比例在逐年下降,这六年里,占比从39.99%降到33.69%;基层卫生人员流失比例也最高的,六年内,30%的基层卫生机构发生过人员流失,相对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人员流出率最高;统计显示,2015年乡镇卫生院中的从业人员年收入为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万元,医院医生仅阳光收入平均就在10万元以上,收入水平也成为大医院虹吸基层医生的重要原因。这组数字显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心涣散,包括培养机制、激励保障、评价机制都亟待提升。也正是源于上述这组令人倍感无奈的数字,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收入水平显得迫在眉睫。基层卫生人员流失严重。

人才是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的首要因素,只有通过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实现优化重组,充分提高卫生人才的工作效率,才能达到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目的。有与会专家认为,留住基层医生,首先需要建立适合基层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人社部曾经发文指出,要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激励。然而陈红艺发现,我国仍然有很多地区基层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几乎谈不上激励。现行激励和评价机制难留基层人才。

在评价机制上,我国提出,要增加基层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对科研、论文也不做硬性规定。但陈红艺在调研中看到,尽管各省出台了面向基层倾斜性政策,并单独设立基层评审组,但评价和晋升仍然更多倾向于大医院医生,并没有真正做到“干什么评什么”。笔者认为以此尚难真正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基层服务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组建医联体似乎是一条不错的救市之路。目前,各省医联体遍地开花,根据合作程度不同,主要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力求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卫生资源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分工协作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各地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至少有400多家各种形式的医联体。然而,大多数医联体由政府部门牵线形成,采取技术帮扶和业务合作的松散型联合模式,加上利益分配补偿机制没有配套,医联体成员医疗资源统筹共享的积极性很低,甚至有评论说,医联体是大医院另一种形式的扩张。

松散型医联体基本上就是一家大医院拥有好几十家合作医院,医生定期或不定期去合作医院坐诊和查房,在这个过程中,基层能力并不会得到大幅提升,因为双方没有利益驱动,很难把工作做扎实。紧密型医联体被认为能够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松散型医联体的最终结果可能会是各自为政、貌合神离。不过,实事求是讲,医联体或许只是我国医改过程中一个暂时的现象,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目前的财政补偿下,大型公立医院很难发自内心地支持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只能通过组建医联体在虹吸患者的同时实行区域内的分级诊疗。

只有组成利益、责任和医疗共同体,医联体内成员机构才能拥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合作积极性,而由此形成激励机制才是推动合作模式前提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松散型医联体转化成紧密型医联体,尚需政府推动并给予指导和政策支持,才能达到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目的,为实现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标签:

最新文章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4-4-27 02:35

Copyright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