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照点在妇科腔内放疗中,由于盆腔内剂量分布不均匀,不同点的剂量各异,在实施治疗时,必须选择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点作为判断剂量的参考,即所谓的参照点。子宫颈癌放疗参照点A点、B点;最初确定A点位于宫旁三角区内,三角区的底部为穹窿(子宫动脉及输尿管交叉处在三角区内),B点与A点位于同一水平,在子宫中轴外5cm,A点在穹窿上方2cm,子宫中轴旁侧2cm。此定义过于模式化,有很多临床具体情况,难以依此定义确定A点的位置。如穹窿消失,大菜花、子宫位置不正等情况。 (二)消除量这是指外生型的大宫颈肿瘤被局部阴道放疗消除,使之大致恢复至宫颈外形的剂量。按传统的子宫颈癌腔内放疗的概念,离放射源5cm以远点的剂量,可以忽略。如一个外生型宫颈肿瘤、外突4cm,若以传统北京型容器3号阴道盒(内含30mg,Ra,eq.137Cs)消除20小时,A点剂量不过80CGY,此剂量不计于A点总剂量之内。消除剂量不以A点作为剂量参照点,常规以源旁1cm作为剂量参照点。 消除剂量通常以阴道容器或组织间插植行施,插植特别适于大的外生型肿瘤的消除。消除剂量次数不宜多,特别是组织间治疗,一般1~2次,每次剂量10~12GY。应了解肿瘤消除需要时间,一般2周后才能见到肿瘤消除的程度。不应过早的进行再次消除,否则,剂量浪费,正常组织受量未能减少。因局部肿瘤过大的早期宫颈癌而予消除剂量,以期利于手术的病例,手术不应过急进行,否则肿瘤未得以满意消除,达不到术前治疗的目的。 (三)宫腔、阴道分别治疗我们在行施传统的腔内治疗中,常规方法是宫腔与阴道同时进行。 直肠、膀胱在腔内后装放疗时直接测量见,有并发症的病人,除2例直肠炎者外,膀胱、直肠受量均在A点剂量的60%以下,分析并发症原因在于宫颈周围剂量率高与造成强的生物效应有关。为此降低了阴道剂量,以减少宫颈相应水平的膀胱、直肠受量,而且又进一步将阴道量作为消除剂量,当宫颈外形基本正常,或宫颈阴道部缩短后,以宫腔内的标准程序,完成A点剂量,如此使并发症明显降低。 (四)注意宫腔剂量上世纪50年代后,修改后的子宫颈癌国际分期,已不再将宫体受累作为分期标准;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宫体受累与否不易判定,而且无论放疗或手术,宫体均在根治范围之内,似乎对预后不应产生影响。实际上,不把宫体受累作为分期条件,并不反映宫体受累少,或对预后不产生影响。曾报告了301子宫颈癌的根治术标本的检查结果,其中宫体受累在Ⅰb期中为7.8%,Ⅱa期为25.5%、Ⅱb期为38.2%,总的受累率达21.6%,并可见随着期别增加,宫体受累明显上升;宫体受累常伴有其它组织受侵,如侵犯阴道达58.5%,侵犯宫旁达87.7%,淋巴转移52.3%。从这个报告中很清楚说明宫体受累是常见的,可且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在放射治疗应予以足够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