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胃痛4大警讯! 20多年前,连续剧“星星知我心”风靡一时,剧中的妈妈古秋霞因罹患末期胃癌,不久人世,不得不把5个孩子送养,故事赚人热泪。 当年胃癌名列台湾十大癌症死因前茅,尽管现在已退居第五名,而且发生率在每个年龄层都逐渐减少,但多数患者仍像秋霞妈妈一样,被诊断出胃癌时已是晚期,治疗的预后并不好,显示在早期诊断上还有待努力。 同时,我们正迈向高龄化社会,而胃癌好发在60岁以上的人(2002年胃癌患者平均三分之二以上大于65岁),年纪愈大,病人的身体状况能接受手术的程度就愈低,不利预后,肠肝胆科医师吴俊颖指出。 从存活率来看,第一期胃癌的存活率超过九成五,第四期却骤降到只剩个位数,凸显“早期筛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重要。 日本是世界上胃癌发生率相当高的地方,但他们从1960年代就开始全国大规模筛检,被筛检出的病例中,六成左右是早期胃癌,而我们身边的早期胃癌仅约两成。 目前并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筛检,“要靠大家自己警觉,”肠胃科主治医师侯明志说。 但棘手的是,多数早期胃癌患者几乎没有临床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与一般胃病难以区分,例如: ■上腹胀气、隐隐闷痛、恶心(类似慢性胃炎) ■饿时痛、呕酸水(类似消化性溃疡) ■食欲减退 ■贫血,虚弱无力,容易头晕眼花、脸色苍白 等到有明显症状(如体重骤降、解黑便、厌食、吞咽困难、明显贫血、精神萎靡等),往往已是中晚期了。 胃镜,抓出早期癌的利器 把一根管子经口腔、食道放进胃,还在胃里移动翻搅,可想而知并不舒服,这就是让很多人不敢去检查胃部的原因──胃镜。 但目前胃镜配合切片检查仍是胃癌最主要的诊断方式。透过胃镜,医师可以清楚看到胃的情形,必要时切取一部份组织交由病理科化验,看看是否有癌细胞。 外科主任吴秋文曾调查50位早期胃癌病患,发现所有的病兆都是经由胃镜检查而发现,例如上腹不适来求医、做健检时由胃镜发现、因解黑便而来做胃镜等等,经由胃镜才让癌细胞无所遁形,可见它在诊断胃癌上的重要。 胃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再视情形辅以化疗。近年微创手术渐普及,即以内视镜、腹腔镜进行手术,但仅限于表浅及早期胃癌。 高危险群提高警觉 正常的胃黏膜受到一些诱发因子的刺激,逐渐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慢变成类似小肠的上皮(医学上称为“小肠化生”),持续恶化下去就变成癌症。在这个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都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下列情形列为罹患胃癌的高危险群: ■家族中有一等亲罹患胃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萎缩性胃炎 ■小肠化生 ■分化不良 ■家族腺瘤 ■多发性瘜肉 ■胃曾部份切除 此外,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胃癌发生: ■重咸、腌渍、烟熏及含防腐剂的食物 ■抽烟 ■使用低剂量的阿斯匹灵 身经百战的拿破仑,却在53岁死于胃癌,他的家族中也有多人死于胃癌,称得上是“胃癌家族”。 不过,“我们不能改变遗传,但是可以改变环境因子,”台大医院内科部主治医师吴明贤说。而改变环境因子得靠自己: ■多吃新鲜蔬果,避免经常或长期吃盐腌、酱渍、烟熏、炭烤食物 ■不抽烟、少喝烈酒 ■保持心情愉快 此外,早期诊断才能早期治疗,建议: ■若肠胃持续不适,应该就医检查,不要任意买成药吃,以免延误诊断。 ■勇于接受胃镜检查,尤其是高危险群,应该定期做胃镜。如果担心不适,可以考虑用无痛胃镜。 防癌三法宝 别让7大致癌物恋上你 十大“三抗”食物 助你逃脱癌症魔爪 6大因素引发卵巢癌 4类食物让其“急刹车” 体检+生活细节 揪出6大“隐形癌症” 14条饮食法则 让癌症不再是你的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