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代谢综合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疾病基础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随着研究的进展,被发现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因素也相继增多。这些因素尽管复杂,但人们仍可清楚地将其为区分为遗传因素、体内外环境因素及两者混合性因素。在这里归纳一些体内外环境因素对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饮食结构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摄入,或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摄入,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主要与以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两个毒性作用有关。 一是,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所谓高血糖”中毒”作用,其意是指慢性高血糖可降低胰岛β细胞”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以及引起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正常人血糖在5.5~17mmol/L时,胰岛素的释放曲线为S形,即血糖在8mmol/L时,胰岛素释放呈最大半数刺激量。高血糖大于18mmol/L时,胰岛β细胞就会对葡萄糖产生选择性、特异性脱敏或称失敏,此时β细胞对氨基酸即”精氨酸”、”亮氨酸”的刺激仍保持敏感,甚至增强。但是,有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推翻了上述β细胞耗竭的理论,强调高血糖所致胰岛素抵抗是可逆性的。高血糖加重胰岛β细胞选择性、特异性脱敏的机制主要与β细胞膜上一些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另外,骨骼肌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降低,与高血糖状态下基因表达下调也有关,最终造成葡萄糖转运量下降,肌糖原合成减少。再者,可能这与高血糖使胰岛素原分泌增加有关,因为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仅是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的10%。胰岛素原/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的比值升高,提示胰岛素成熟过程障碍。短期高血糖可刺激β细胞再生,长期高血糖可造成β细胞再生能力下降。 二是,高脂饮食或曰脂质中毒作用。目前,尽管人们对机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多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