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疾病本身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而”胰岛素”由于其疗效好、不良反应最小,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并能够显著降低”糖尿脖眼底和肾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正逐年增多。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有小部分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会出现”发热”、”瘙痒”、浮肿、”哮喘”等反应,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过敏反应”,即胰岛素过敏不良反应。随着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出现,过敏反应曾一度减少,但随着制剂种类的增加以及应用胰岛素人群的增加,胰岛素过敏的问题也日显突出。 目前对其产生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除了患者对动物及人胰岛素分子本身引起的免疫应答有关外,还有些患者是对胰岛素制剂中的一些添加成分过敏。某些情况下,胰岛素过敏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而与注射胰岛素”无”关,如皮肤消毒剂的刺激、注射技术方法不当、对胰岛素瓶用的橡胶瓶塞过敏等。临床表现胰岛素过敏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通常在治疗后的2周内发生,在胰岛素注射局部出现烧灼感、红肿、瘙痒、肿胀、水疱、硬结或皮疹。 而”全身过敏反应”常发生在中断胰岛素治疗后又重新开始使用的患者,表现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全身荨麻疹、风团、呕吐、腹部难受,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哮喘、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局部反应 大多数胰岛素引起的局部过敏反应,在继续用药后会自动消失。对持续出现的局部反应,在除外注射技术方法不当、注射部位有感染迹象(如触痛和红肿,或有渗出物)、清洁用的酒精中含有污染物等因素后,可应用以下方法,如口服抗组胺药物或激素、注入胰岛素要深一些(应达到皮下组织)、经常变换注射部位、注射部位热(湿)敷等。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需要放在冰箱里,避免太凉加重对局部的刺激。如过敏反应仍持续,则可换用其他胰岛素类型。 有文献认为人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的免疫源性较人胰岛素更低,更适合人胰岛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如果过敏反应持续不退,那么应进行一些检查以查明是否对锌、鱼精蛋白或对胰岛素瓶用的橡胶瓶塞过敏。排除这些因素后可以进行胰岛素脱敏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