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肠道供血主要来自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当这些血管发生血运障碍,相应肠道可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缺血性结肠炎多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闭塞性缺血所致。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并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玻男性略多于女性,以急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分坏疽型,一过型和狭窄型。 临床表现 1、急性腹痛:原发性,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早期恶心呕吐,后期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若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肠坏死,腹膜炎; 2、血性腹泻; 3、发热; 4、好发于老年人,多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脏病,休克和长期服药等病史。 诊断依据 1、大于或等于五十岁患者。伴有高血压并动脉硬化、冠心并糖尿病等疾病,有时可有便秘,感染、服降压药、心律失常,休克等诱因。 2、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 3、多有贫血,结肠镜有特征性缺血坏死表现;钡灌肠X线检查,急性期可见拇指印,后期肠道狭管征象;肠系膜动脉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或阻塞表现。 治疗原则 1、禁食、中、高流量供氧; 2、积极消除诱因及治疗伴发病; 3、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改善肠粘膜缺血状况; 4、使用抗生素; 5、改善全身状况,抗休克,补液及纠正心衰; 6、伴发病与合并症治疗; 7、必要时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犹应高度重视,分秒必争,尽快疏通微循环,供氧,使用“A”项药物; 2、病情严重者选用“B”、“C”,有血栓者采用溶栓治疗; 3、同时治疗伴发病:冠心并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 4、病情反复,用药疗程延长; 5、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是必要的; 6、若有肠坏死,肠穿孔作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1、对早期轻症者以检查框限“A”能明确诊断; 2、了解伴发病病种,病情采用检查框限“B”; 3、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能明确缺血部位为进一步介入治疗提供目标。 疗效评价 1、治愈:腹痛、血性腹泻完全消失,肠镜显示肠粘膜恢复正常; 2、好转:腹痛,血性腹泻明显好转,肠粘膜趋向正常或遗留后肠腔狭窄; 3、未愈:腹痛、血性腹泻未缓解,甚至肠穿孔,多发生在坏疽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