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盆腔腹膜内异症约占75%;卵巢受累达半数以上,两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50%;约7%~37%累及肠管;16% 累及泌尿系。盆腔外内异症常见于剖宫产和侧切手术的瘢痕处,罕见于脐、肺、肌肉骨骼、胃、肝脏、眼和脑等处。郎景和将内异症可分为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润型和其他部位型四个类型[4]。日本学者根据内异症病灶形态,在腹腔镜下可分为无色素性病灶,含色素性病灶和继发性病变等。无色素性病灶包括透明小水泡、浆液性囊泡和表面隆起等。含色素性病灶包括紫蓝色结节、血性囊泡、散在煤渣样灶、含铁血红素着色、点状出血斑、浆膜下出血等。 显微镜下检查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病灶中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有时临床表现典型,但内异症的组织病理特征极少,镜检时能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不典型增生,少数发生恶变,多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或透明细胞癌。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不孕是错综复杂的,它不可能是某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个机制叠加作用的结果,并随着个体差异的不同,表现出作用机制的不同。总的来说,EM的不孕程度与其疾病的严重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助孕技术在EM患者中的成功率显著低于患有输卵管疾病的妇女,而且重度EM患者的预后明显不如轻度患者。 由于很多原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机制还很难确定。不过,目前认为有三大机制: 1、腹腔中炎症因子的作用; 2、异位种植病灶出血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3、盆底神经的受累或侵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