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动脉硬化的类型一般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动脉中层钙化3种类型。它们的病因、发病 、病理过程及对机体的损害有很大的不同 , 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此病中最常见和重要。 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动脉壁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大动脉如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成层的弹力纤维,弹性大,故又称弹力型动脉。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等的中层富含平滑肌,故又称肌型动脉。小动脉指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也属于肌型动脉,但内弹力膜薄而不明显,中膜的平滑肌亦很少。 细动脉硬化主要是指细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变,其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开始为细小动脉痉挛,其后小动脉内膜下玻璃样变,弹力纤维增厚,随病程进展,中层、外膜也发生玻璃样变,继之中层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 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使许多脏器血液相应减少,脏器缺血, 并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损害, 其中对心、肾、脑的影响最为显著。肾脏细小动脉硬化、狭窄可使一些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即肾硬化。 病程后期,肾小球可大部消失,而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肾脏体积缩小最终可发生”尿毒症”。脑的细小动脉硬化常与脑的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并存,病变轻者表现”头昏”、”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发生脑血栓、”脑出血”及脑软化。 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室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肥厚,病变继续进展,可致左室扩张,最终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临床上对细小动脉硬化程度的估计,除根据脏器受损的情况推测外,最有价值而简便的是眼底检查,眼底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可反映其他脏器细小动脉的变化,尤其是颅内病变,如肾脏病变为主,必要时可作肾穿刺。细小动脉硬化的防治同高血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