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窦性心动过缓病因

2014-1-12 05:40|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972| 评论: 0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心外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绝大多数伴有迷走神经亢进现象,是神经性的,心率不甚稳定。当自主神经张力改变时,如深呼吸、运动、注射阿托品等后常有心率的变化,P-R间期可略有延长。

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

心外因素:

大多通过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兴奋),体液机制经心脏外神经而起作用,或是直接作用于窦房结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外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绝大多数伴有迷走神经亢进现象,是神经性的,心率不甚稳定,当自主神经张力改变时,如深呼吸,运动,注射阿托品等后常有心率的变化,P-R间期可略有延长。

窦房结功能受损 :

指由窦房结受损(如炎症,缺血,中毒或退行性变的损害等)而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此外,可见于心肌受损,如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肌硬化等,也可能为一过性的窦房结炎症,缺血及中毒性损害所致。

急性心肌梗死 :

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20%~40%,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发生率最高(特别是下壁梗死)。

迷走神经兴奋:

大多通过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兴奋)、体液机制经心脏外神经而起作用,或是直接作用于窦房结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发病机制

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系由于窦房结起搏细胞4相上升速度减慢,最大舒张期电位负值增大,阈电位水平上移等,使窦房结自律性强度降低所致。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5-1 08:49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