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很多女性都存在的月经问题,痛经一旦出现就严重影响到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相关治疗措施了。那么,妇女痛经中医如何治疗?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经血亏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导致痛经。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气滞血瘀证: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有块。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元胡10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痛甚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 寒湿凝结证:经前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色黯有块。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元胡10克,桂枝10克,小茴香10克,肉桂10克。痛甚者加附子10克。 湿热蕴结证: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痛。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20克,红藤30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黄柏10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痛甚者加金银花30克,元胡10克,莪术10克。 气血两虚证:经后小腹隐痛经量少,色淡质稀,乏力便溏。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香附10克,坤草10克,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5克。 肾气亏虚证:经期经后,小腹隐痛,按之稍舒,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呜,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应补肾养血,调肝止痛,方用调肝汤如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