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始到强化 关注胰岛素的早期应用 2009年11月28日,亚洲预混胰岛素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亚洲和欧洲的糖尿病学专家和学者们共同回顾了全球肥胖与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进展,探讨尽早起始胰岛素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价值,并论证了餐后血糖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会议特别安排了病例讨论环节,从实践中探索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策略。本报将分两期(理论篇和实践篇)对此次会议进行报道,撷其精华与读者共享。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介绍了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及东西方差异。她指出,糖尿病迅猛流行势不可挡,尤其在亚洲,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而且,与西方人群相比,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有其自身特点:①发病更早,30~40岁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大多数患者为45~64岁;②β细胞功能受损更早且更严重;③总体肥胖率较低但腹型肥胖不容忽视。根据这些特点,对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也应强调个体化,针对其发病早,以β细胞功能受损为主的病生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尽早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价值 在临床治疗中,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经多种口服药治疗降糖不佳时才启用胰岛素,这时其病程已数年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往往较高。参加本次峰会的多位专家均指出,目前启用胰岛素治疗存在延迟,这种延迟并不利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因为早期启用胰岛素具有下述多重益处。 降糖与保护β细胞 土耳其克利斯替莫(Kelestimur)教授以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所示单药治疗难以持久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为依据,强调了糖尿病进行性进展的特点,而其进展性又与β细胞功能衰减密切相关。关注β细胞功能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方面。阿尔瓦森(Alvarsson)等的研究已证实,与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相比,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 控制餐后血糖 近年来人们对餐后血糖(PPG)的重视同样提示了早期胰岛素干预的重要性。意大利切列洛(Ceriello)教授指出,大量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正是因此,IDF专门发布了PPG控制指南,强调其危害并指出降低PPG可减少血管事件。 PPG升高在糖尿病进展中发生早,即使是对于HbA1c、空腹血糖(FPG)轻度升高者,PPG已明显升高,提示早期干预PPG的重要性。而且研究显示,要达到HbA1c靶标,必须同时控制好FPG和PPG。尤其是当HbA1c越接近靶标时,控制PPG在HbA1c达标中的贡献就越大(如HbA1c<7.3%时,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率为70%,FPG仅为30%)。这说明,控制血糖不仅要关注FPG,更要关注PPG。 据此,结合中国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衰减显著,胰岛素1相分泌受损严重的特点,早期使用同时干预FPG和PPG的胰岛素(如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的干预作用更强,患者获益也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