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健康讲座 查看内容

40岁后心衰的早期症状

2016-11-27 15:44| 发布者: 田园网| 查看: 878| 评论: 0

号卡线上办理中心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和相关疾病的严重阶段和终末阶段,也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导致病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其5年存活率与癌症相仿。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心衰发病人数也正在迅速攀升。

2015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启动“中国心力衰竭防治工程”,并倡议将每年的11月26日定为“全国心力衰竭日”。2016年“全国心力衰竭日”的主题是“认识心衰,早诊早治”!

40岁以上中老年是高危人群,出现早期症状需警惕

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5个人中就有1个(20%)患心衰的风险。患心衰的风险随年龄增加,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心衰是导致65岁以上患者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关于心衰的诊断,重点是“早诊”,怎么样实现早诊呢?

11月25日,在“2016全国心力衰竭日”主题活动会议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一般来说,可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能造成心肌损伤的因素都会导致心衰的发生。对于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我们要积极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延缓发展成为心衰的进程。

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心衰症状,比如运动后呼吸困难,夜间平卧后气短咳嗽等等,体格检查有肺部啰音、双侧踝关节水肿等,我们就应该考虑病人发生了心力衰竭。这时要督促病人到尽早到医院就诊,明确心衰的病因,找出心衰的诱因,尽早启动心衰的规范化治疗,这才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临床任务。

心衰分为ABCD四个阶段,早期干预可延缓心衰发生

虽然心力衰竭是不可逆的疾病,但心衰是可防可治的。刘力生教授介绍说,心衰的治疗,重点是“早治”,为什么要早治?最新的心衰指南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要将心衰的防治关口前移。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诊断时会出现很多名词,如NYHA分级、心功能不全等,这使得患者看到病历后非常地困惑,不明白自己是否得了心衰?这个诊断究竟是什么?最新的心衰指南将心衰分为ABCD四个阶段,严重程度递增。A期就是有了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但是心脏的结构、功能没有改变,还没有心衰的症状。B期就是病人已经得了心梗,这个时候心脏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心衰的症状;C期就是病人结构已改变了,也出现了心衰的症状;D期就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病人采取特殊的办法,如长期静脉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等,这就是心衰ABCD四个阶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指出,如果想让患者有好的预后,重点就是要早期干预,首先积极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如果有肥胖的话,要减轻体重,控制好代谢综合征,防止发生结构变化的心力衰竭。

降低再住院率,心衰治疗不可“见好就收”

“谈到心衰的治疗,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张抒扬教授强调,多个研究都提出,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三个药物被称为“金三角”药物。以ACEI为例,是公认的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使用率不足,剂量不达标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这三类药的使用,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上,尽早启动它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至达到目标剂量或者病人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同时要告知病人这些药物是需要终生服药的。我们要重视整体心衰患者的管理,建立防控体系,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终生获益。

张健教授还补充说:“正确认识心衰,要求我们临床医生要不断更新诊疗观念。不仅要关心心衰的短期治疗目标也就是抢救病人,改善症状,挽救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实现长期的治疗目标,也就是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这个关键环节的进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很多患者不了解心衰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在服药症状稍微好转后自行停药,也没有进行合理的生活管理,从而导致疾病反反复复发作,反反复复住院、病情加重甚至走向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我们应该明确心力衰竭的诊断,告知患者患有心力衰竭并指导患者正确地去认识心衰,同时加强患者的院外管理,构建’院内诊治+院外管理’的体系,对心衰患者进行全面管理,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负担。”

标签:

最新文章

肿瘤

最新帖子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4-3-29 02:38

Copyright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