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胰腺癌多数活不过半年? 从生长方式讲,国外研究表明,胰腺癌有“慢癌”和“快癌”之分,“快癌”占大多数,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尤其注意对致死性并发症),即使是“快癌”,延长生命1~2年也不少。 至于“慢癌”,则多数是各种特殊类型胰腺炎和生长速度较慢的良性或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对这组病例,准确诊断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可得到较好的结果。目前的短期高死亡率与病人的心理负担大和医生的业务水平不无关系。 误区二 CA19-9明显升高提示胰腺癌? 胆系、胰腺的感染和肿瘤性病变时,CA19-9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检查结果提示CA19-9明显升高时落实到具体病人,尤其疑难、少见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时,往往又很难下决心。 误区三 胰腺周围大血管受累则提示胰腺癌不能切除? 胰腺后方结构复杂,间隙狭小,血管、神经分布密集。发生在该部位的不仅有肿瘤,还有炎症、腹膜后纤维化等多种疾病,其血管病变包括癌栓、血栓、血管炎、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等,仔细分析其血管受累和血管周围病变的形态、强化特征、病史和随访变化等方面信息,多少能找出一些鉴别要点。 误区四 PET-CT在胰腺癌鉴别诊断中价值高? 在胰腺癌诊断疑难时,不少医生会选择PET-CT。其实作为同位素和中档CT平扫的结合,它所用的18GDF在胰腺炎、胰腺癌鉴别方面并不具优势,在形态学和循环特征等影像学信息方面,也没有CT、MRI平扫+增强扫描的优点,当然,医生CT、MRI知识积累较多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较高的CT、MRI知识,仅凭PET-CT表现,想提供比CT、MRI更多的诊断信息不容易,即使诊断正确,其CT、MRI表现已很典型。因此只有在已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要求了解有否远处转移时,才适合做PET-CT。 误区五 短时间内体重减轻是胰腺癌的重要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专著都把这句话作为胰腺癌诊断的主要临床标准,不用解释,从字面上看缺乏针对性,之所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也反证出胰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需要强调的是,胰腺疾病中,急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和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胰腺肿块性疾病,由于禁食、胃壁水肿、胰源性门脉高压甚至对胰腺癌的恐惧心理,都会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 误区六 持续性腰背部束带样疼痛是胰腺癌终末期的临床表现? “腰背部束带样疼痛”确实是腹膜后神经丛受累的临床表现,但并不是胰腺癌的专利。还见于胰腺炎、手术、外伤等导致的腹膜后假性囊肿、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慢性血肿和感染等,如果仔细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这些疾病是能够与胰腺癌转移鉴别的:腹膜后纤维化呈片状包绕大血管,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经过数月时间随访,不具备胰腺癌快速增大的生物学行为。 误区七 吃不下饭(纳差)是胰腺癌终末期的临床表现? 多数经典教科书认为,如果一个临床诊断“胰腺癌”患者吃不下饭啦,则表明胰腺癌已进入终末期。研究发现,许多重症或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一旦出现程度较重的胰源性门脉高压,影响胃壁血液循环,导致胃壁水肿、麻痹、蠕动减弱,临床上也有纳差、胃出血等表现。CT、MRI检查能直观显示增厚的胃壁和胃壁周围明显扩张、扭曲的静脉,钡餐检查可显示胃蠕动减低、迟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