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风”,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表现形式,多由于血凝块阻塞脑动脉,中断了脑部的血液供应所致。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也较高。以往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纤颤和高脂血症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五大危险因素,临床上,本病患者绝大多数是清晨起床时发现的,发病时间多在下半夜。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的意识不清,言语不清和定向力障碍,四肢、特别是一侧肢体会突然出现麻木、无力。 “小中风”特点是反复发作,出现短暂性的言语、运动或感觉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几分钟至1小时。由于发作后症状会自行消失,患者往往不予重视,其实此时大脑已在告急,若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演变成完全性中风,即“大中风”。 预防本病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在饮食方面建议吃低胆固醇食物,低盐饮食,而且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另外,从生理角度来分析,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夜尿增加,体液消耗多,加上夜间的呼吸和出汗会消耗部分水分,身体呈轻度脱水。因此,到了下半夜,机体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凝聚力亢进,原来已经粥样硬化的血管更易产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及其分支时,便发生了脑中风。 因此,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者)最好半夜(凌晨1~2点钟)起床喝1杯白开水(300毫升左右),这样可有效地预防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