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田园养生网 首页 肛肠 肠息肉 查看内容

肠息肉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详解

2015-4-19 12:45| 发布者: 安康养生视频| 查看: 832| 评论: 0

肠息肉是指发生在肠粘膜上的赘生物,一般分为有蒂息肉和无蒂息肉。中医认为,肠息肉与湿热下注、恶气积聚、气滞血瘀有关,西医认为与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炎症刺激、平时吃刺激性食物以及遗传有关。临床上分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黑斑息肉并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大肠息肉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临床上有时将直肠息肉笼统称为直肠腺瘤,是直肠粘膜下腺体过度增生而成。腺瘤大小不一,小如米粒、豌豆、樱桃,大如杨梅、核桃。有蒂或无蒂,蒂长短不等,粗细不匀。随着腺瘤体积的增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无蒂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高位息肉要比直肠息肉易恶变,故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为好。

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此种息肉小儿少见,多见于成年人。为肠粘膜上皮组织所生。多发或单发,息肉体积较大,临床所见巨大息肉以此类居多,以无蒂者为多见,如粪便在肠道内牵拉息肉,则可使息肉根部拉长而形成蒂,但唯此蒂较粗,易出现腹泻,息肉被粪便磨破可出现大便带血,常有恶变,癌变率高达30%。

黑斑息肉病:是一种遗传先天性少见的疾玻患者嘴唇,口腔粘膜以及双手指出现黑色素斑点,胃肠可发现多发性息肉,以小肠者多见,有时可见大便出血,常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癌变的机会较少。

幼年性息肉:亦较多见,其形状与腺瘤不易区别,表面可呈细粒状。多为单发或几个分散出现,通常有蒂,儿童多患,常生长于直肠下部。尚无癌变者。

增生性息肉:为粘膜增生所致,多见于中年人,无明显症状。息肉可自行消失或脱落,息肉大小一致,一般如黄豆样大,无癌变。

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多同时伴有肠道炎症,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以及血吸虫玻

大肠息肉病:息肉生于全大肠内,以直肠、乙状结肠、回盲部为多发区,多见于青壮年,可有家族遗传因素。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健康 养生
科普视频

    QQ|田园网安康养生

    GMT+8, 2025-7-31 18:33

    田园养生网 X3.5

    © 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