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载于《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方剂组成为:生黄芪四两(120克),当归尾二钱(6克),赤芍一钱半(5克),地龙一钱(3克),川芎一钱(3克),桃仁一钱(3克),红花一钱(3克)。
- {% H6 g5 R! a8 X! o- i- T* i7 f! ]0 x' z: J+ O) @1 d6 J
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后气虚血瘀造成的偏瘫。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面色无华,气短乏力,或自汗,心悸,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脉沉细或沉缓或细弦。该方重用黄芪120克作为君药,补身体之气,使气行全身,打通肢体关节;芍药、川芎、当归尾合用,取四物汤之意,补血活血,辅助气行,气血互用互利;桃仁、红花、地龙,疏通血脉、化瘀通络。全方合用补气和血,活血化瘀,使偏瘫得以痊愈。
( O W. E) c! D$ ?. y- k
+ ]2 s9 H! b& m& ^, ^1 ^$ Y. _该方的名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近代名医张锡纯解释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中医看重气,气的充足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王清任认为,偏瘫患者一边身体不能使用,自然就是气少了一半。4 \7 U& T! C9 r2 B
7 t1 D. v+ ~: m8 W
清代名医俞根初也常用补阳还五汤,认为该方针对阳虚阴凝效果较好,并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其主治上肢和右侧肢体瘫痪。
: W( f- K" }6 M7 j, P% B
* ^8 x" O4 y0 h笔者认为,俞根初之意,可能立足于脉象合参,右手脉象,寸脉肺主气,关脉脾升气,右脉沉弱无力,则说明全身之气不足,故用补气之方,所以言补阳还五汤治右肢瘫痪。
7 [% K, o/ d# a3 u& j0 E2 B, i: i& {- B
因补阳还五汤提升气血力量很强,在临床使用时,有着较为严格的使用禁忌。其一,脉象有力,弦长实大,重按更大者,不是气虚之证,禁用。其二,高血压患者慎用。
- U+ ?7 s6 K( g R" o2 j9 m$ E( v, d7 S4 h. g4 f
补阳还五汤,功效益气扶正,活血化瘀,对证属气虚血瘀的偏瘫效果显著。药理学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供血等作用。/ {' w5 u* _' [% C2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