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红糖、白糖、冰糖、面砂糖,它们最初都是从蔗糖或者甜菜里面提取的,都属于蔗糖。
5 z9 e$ o/ S! T所以,无论是哪种糖,本质上都没什么太大区别。 ( G' U# W. }: W2 M# Z, o
只不过,随着制作工艺的不同,也就进阶成了不同的样子,一般来说,分为两种。 7 e% i+ Y8 ?! @" A# U+ n
红糖 , b3 P g6 G9 B! b% ^
处理简单,将甘蔗或是甜菜榨汁后过滤,再熬煮一番,就能浓缩成红糖。 " e* n _% Z* o- G# J( T- P) ^1 E+ V
白糖 0 r& y! H# h# y: y/ j
在红糖的处理基础之上,多了纯化、脱色的过程,最后再去除下杂质,就变成了白糖。 1 o& M$ g& z1 s0 |
通过对白糖结晶的再制作,又形成了粒状结晶的白砂糖、冰状结晶的冰糖以及绵软细腻的小颗粒结晶的绵白糖。 ( U* k; Y* M% R& X" N; A3 }
这里不得不提传说中「冰糖降火、白糖上火」的传言,同一个东西,只是帅丑的不一样,哪里会有不同的功效嘛……吴彦祖和王宝强,都是好演员!- u/ X L# W' W" t: y1 M$ E: v# s
红糖比白糖更营养吗?
& c& I3 `0 z) u! k! x( G刚才选了红糖的人,现在可能要问了,一样的糖,如果不是更有营养,为什么红糖更贵? & C( P; A( Q# k% i3 R: H
从生产过程来看,红糖仅仅是加热浓缩的甘蔗汁,除了一些维生素的流失之外,确实保留了甘蔗里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比白糖确实多了那么些矿物质。 1 ^6 M' [+ n( E$ Z/ t* A& F9 a
至于红糖为什么会卖得比白糖贵,从工艺上来说成本是要低的,但它不像白糖那么常用,销量小,导致厂家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变得贵了些。
$ i8 n- h) {) P$ y而更加精致的白砂糖、冰糖和绵白糖除了蔗糖和水以外就几乎不含其它营养素了。
7 e# H2 l9 f/ i( r5 毛钱虽然确实比 1 毛钱多,但在面对买房买车的时候,没啥区别啊。
6 Q9 b/ \: e) X4 w9 M而且,它们都属于高热量的食物,营养价值都并不高。 , ~9 C7 U2 ]: \7 s7 ^" V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表示无法接受,那些年流传的红糖补血、补贴、治疗痛经的功效难道都是假的吗?
0 q3 t1 d0 D9 ?, \# W& E5 g糖红是非多
2 F. L f% @! L5 B不得不承认,红糖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流传的那些神奇功效确实不少。
- i. I( K3 e: s! n. h# w1. 红糖有各种功能?
j0 Q+ W; X! f7 l3 ?. |1 `市面上常常也会看到一些古方红糖以及一些功能性红糖,其实,不过就加了点姜汁、红枣汁、桂圆汁,还不如就着甘蔗吃枣呢,味道更好。
/ y& {! C0 k+ j! Q1 U: F2. 红糖补铁?
( W. M; \8 ]( t- |2 K乡亲们啊喂!红糖含铁量少,这种铁的吸收率还低,对于改善贫血意义不大,猛吃红糖,血没补上来,肉倒是长得很快。
* ?9 a2 q" x/ c' M3. 红糖是大姨妈救星?
$ j/ b2 |2 H% D( J姨妈痛的时候,一杯温热的红糖水下肚,确实感觉很好。 + C. x2 Y' {: Q
但,科学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红糖可以治疗痛经。想要舒服点,喝万能的白开水也是可以的。
4 P3 v; f6 W3 k# h& J, h3 i下次试试干吃两勺不加热水的红糖,你可能就会明白了。
0 q8 E# r- _4 F. c2 u糖用对了,烹调风味会更好 & o. H4 [/ U# g' ?) F5 A
虽然一直强调没营养,但是糖的销量依然居高不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丁当猜应该就是:好吃!
3 I- q" m: y3 q烹调的时候加点糖,确实能让饭菜变得更加可口。更具体地说,做饭的时候可以这么加糖:
5 R" s7 G4 C" ?" Z- n M白糖:虽然比不上红糖甜,但纯度比较高,味道比较纯,适合用来增鲜提味,炒鸡蛋时加点糖,蛋会更嫩滑。 1 q/ _: a3 U# r
红糖:带有特殊的糖蜜味,做豆沙,煮红豆汤,蒸糖年糕都很不错。 0 D: P$ k+ i& C/ C! @
冰糖:口感更清甜,下汤、烧菜加一点,菜的口感更好,看起来也更有光泽。
( h: o% x( z# J绵白糖:颗粒小,比白糖更甜,也更易溶于水,一般饮品、点心和其他糖制品添加中比较常见。
u, O4 o ]% Y! N" s0 W. R& d但是,尽管加了糖的食物好吃,也不能吃太多,还是要有节制地吃。
" G; P# z3 m3 l糖每天吃多少好? " j! t5 ^% e7 W" ^2 K$ M
糖不能多吃,吃多不仅会让人变胖,还会增加 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
1 Q8 M. _' H" g0 R4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