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回大地之际,“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这句民谚形象地道出了春季气候的特点。尽管春日暖阳带来了气温的逐步攀升,可昼夜温差显著的状况依旧存在 ,这种气候条件无疑为流感及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创造了温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郑重提示,春季里昼夜温差波动大,孩子们稚嫩的身体极易在冷热交替中遭受风寒侵袭,进而引发感冒。在这样的季节,家长若想全方位守护孩子的健康,可从穿衣、饮食、活动三个关键维度着力: 穿衣:遵循 “春捂秋冻” 这一传统养生智慧,时刻留意温差变化,及时为孩子添减衣物,防止孩子体温忽冷忽热,避免因温差导致身体不适。 饮食:鼓励孩子多补充水分,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远离辛辣油炸类刺激性食物。日常不妨准备 “菊花苏叶陈皮茶”,帮助孩子疏风清热;若想提升孩子食欲,加入山楂、百合则是不错的选择。 活动:户外活动时,尽量挑选开阔通风的户外场地,规避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若无法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务必让孩子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当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处于高位。李敏主任指出,中医药在应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帮助孩子退热、化痰以及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成重症等方面,中医药都能展现出强大功效。其治疗手段丰富多元,涵盖了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内治方法,同时也包括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灌肠等外治手段。 一旦孩子不幸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家长应第一时间带孩子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家长也可在家中为孩子开展一些护理工作。比如,运用小儿退热和化痰的推拿手法,其中 “头面四大法”(开天门、推坎宫、揉耳后高骨和揉太阳,每个动作操作 1 分钟)颇为常用。若孩子咳嗽,还可通过清肺经、揉膻中、擦肺腧来缓解症状。此外,挤痧疗法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沿着脊柱两侧的肺腧、心腧等穴位进行挤痧,有助于孩子退热。 中医理论中 “肺和大肠相表里” 的理念表明,肺热可借助大肠排出体外。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烧、感冒、咳嗽症状时,家长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大便情况,确保其大便通畅。因为胃肠积热会进一步加重肺热,针对这一情况,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让孩子足量饮水,尤其是发烧的孩子,更要多饮用温水;二是多给孩子食用酸甜口味的水果以及叶类蔬菜,青萝卜、白萝卜煮水给孩子喝,对孩子身体的康复就很有帮助。 |